余 敏 余淑紅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腦電圖室,①兒科 寧夏銀川750021)
2006年6月~2007年12月,我院門診收治頭痛患兒80例,對其進行了詳細詢問病史、臨床檢查、腦電圖(EEG)描記和經顱多普勒(TCD)檢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80例患兒中,男36例,女44例。年齡5~16歲,平均8歲。其中5~7歲37例,8~16歲43例。病程短于3個月者49例,4~6個月者18例,7~12個月者10例,1~3年者3例。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頭痛,發作頻度不等,多數為頻發,可一天幾次或幾天1次。持續時間短于2 h者63例,2~24 h者10例,超過24 h者7例。21例頭痛發作前有先兆,其中雙眼模糊9例,眼前冒金星10例,半身麻木2例。26例為頭痛部位不固定的鈍痛,54例為單側或雙側額顳部針刺樣或跳動樣疼痛。32例程度較輕,可忍受,無哭鬧;20例達嚴重程度,發作時煩躁、哭鬧、抱頭。54例伴惡心,22例伴嘔吐。其中3例患兒3歲前有過1~2次熱性驚厥史。6例學習成績差,19例不愿上學。全部患兒無抽搐家族史,26例有偏頭痛家族史,25例患兒家長有神經衰弱史。26例進行了眼科檢查,22例進行了耳鼻喉科檢查,均未發現與頭痛有關的疾病。21例行頭顱CT檢查,7例行頭部MRI檢查,均未發現異常。依據國際頭痛學會偏頭痛分類和診斷標準[1],54例診斷為偏頭痛:其中18例為典型偏頭痛,36例為普通偏頭痛;26例診斷為兒童神經性頭痛。
1.2 EEG檢查 全部患兒均行1~3次 EEG描記。使用日本NEC SYNAFIT5000型腦電圖儀,按國際10-20系統安放電極,常規參考導聯、雙極導聯描記,行睜閉眼反應和過度換氣試驗,描記時間最少30m in。部分患者行睡眠EEG描記。
1.3 TCD檢測 顱內動脈血流速度,并與48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作比較。采用丹麥生產 COMPANIONIII型 TCD儀,用2MHz多普勒探頭置于顳窗、枕窗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頸內動脈(ICA)、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的收縮期血流速度(Vs)、舒張期血流速度(Vd),血流平均速度(Vm)。要求被檢查者在檢查前休息15min,24 h內未服腦血管擴張藥。對偏頭痛組患兒進行觀察,記錄頭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
1.4 觀察指標 TCD血流參數依據王新德標準[2]。并與對照組比較判斷血流速度高低。EEG結果依據黃遠桂標準判定[3]。
EEG檢查中,80例患兒,78例為正常范圍 EEG:其中38例在頭痛發作時描記,有20例呈慢波彌漫性增多;2例過度換氣時有對稱性高幅δ波暴發。僅1例中央、中顳散在尖波,與發作間期描記結果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80例中22例作剝奪睡眠描記,除1例有散在尖波外,其余為兒童正常睡眠 EEG。
TCD檢測中,對照組 Vs、Vd、Vm均在正常范圍內,而偏頭痛組 Vs、Vd、Vm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偏頭痛患者存在腦內動脈痙攣。
癲癇與偏頭痛均為發作性疾病,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二者的病理生理機制不同,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本組患兒中有54例診斷為偏頭痛,這與 Chu等[2]報道的104例7歲以下發作性頭痛患兒中,偏頭痛占75%的結果相近。
本組研究顯示,偏頭痛初歇期患兒存在著顱內大、中型動脈1支或多支痙攣,血流速度增快越顯著,痙攣動脈支數越多,頭痛越重,而對照組顱內動脈血流無異常,這說明偏頭痛患兒間歇期存在著顱內大、中型動脈舒縮功能異常,這與文獻報道[3,4]相一致。但由于偏頭痛患兒腦血管收縮、擴張的程度、時限各不相同,影響血流速度的因素甚多,個體之間腦動脈基礎血流速度差異較大,故今后應以建立 TCD資料個人檔案,進行自身比較為發展方向。對偏頭痛患兒應進行多次隨訪,在先兆期、發作期、發作間期甚至同一期不同時間進行TCD監測,觀察血流速度變化,以推測腦血管的功能狀態。
頭痛與癲癇的相互關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血管性頭痛的血管收縮可導致腦組織局限性缺血、缺氧致驚厥閾下降,引起抽搐;局限性癲癇活動及丘腦下部神經元活動增強可誘發血管性頭痛。正常兒童EEG可有2%的局灶癇樣波,而在偏頭痛者可達9%,這可能與偏頭痛引起腦部缺血,導致輕微腦損害有關。本組80例患兒過度換氣中出現的對稱性高幅慢波、雙側不對稱性慢波增多,均不能作為頭痛性癲癇診斷的依據。本組80例 EEG中。有1例呈限局性癇樣波,但其臨床為典型的偏頭痛表現。頭痛作為唯一癥狀而診斷為癲癇實為罕見。后顱窩腫瘤多見于兒童,有時可只表現為頭痛。因此,對就診患兒也應進行詳細檢查,本組患兒經多次檢查未發現腫瘤。
總之,對于頭痛患兒應結合病史、查體、TCD提供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分析顱內血管病理生理變化,并綜合腦電圖檢查結果作出診斷。只進行 EEG檢查可能會造成頭痛性癲癇診斷的擴大化。
[1]蘇 江,吳 遜.頭痛性癲癇診斷的探討及文獻復習[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202
[2]Olesen J,Lipton RB.Migrain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riteria[J].Neurology,1994,44(4):6
[3]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62-64
[4]黃遠桂,吳聲伶.臨床腦電圖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