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銅生
(陜西省銅川市礦務局中心醫院康復科 陜西銅川727000)
便秘主要為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滯留腸內過久,水液吸收,致便質干燥難解。與脾胃及腎臟關系密切,分為實秘和虛秘。筆者從2007年8月至今接診40例便秘患者,通過推拿、針灸、中藥等治療后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門診患者共40例,均有大便秘結不通,便質干燥難下,排便周期延長等癥狀,程度不一,符合便秘診斷標準,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0~60歲,病程3個月~2年,實證28例,虛證12例。
1.2 治療方法
1.2.1 推拿
1.2.1.1 腹部。①開關三門推,雙手拇指沿劍下依肋弓緣向兩側依次分推;②疊掌揉,雙掌心由升結腸依次沿橫、降、乙狀、直腸順時針摩數遍;③單掌摩,單手掌依次沿升、降、乙狀、直腸順時針摩數十遍左右;④點按穴位(重點按揉天樞、四滿、中脘、上巨虛),足三里、合谷、厲兌、氣海;⑤雙掌拿揉,雙手拿揉雙側腹肌。
1.2.1.2 背部。①單掌推,單掌由上往下推脊柱兩側膀胱經;②雙手拇指點揉脊柱兩側膀胱經脾俞、胃俞、大腸俞、三焦俞,尤其點按支溝;③雙掌大面積由上向下揉雙側膀胱經;④雙手拇揉撥雙側膀胱經;⑤以放松手法結束。
1.2.2 針灸
1.2.2.1 普通針刺。依據虛、實采用相應補瀉手法,實而瀉之,虛而補之。處方:天樞、支溝、水道、歸來、豐隆;熱秘配合谷,內庭;氣秘配太沖,中脘;氣虛配脾俞,氣海;血虛配足三里,三陰交;陽虛配百會,神庭,關元。主穴用瀉法,配穴中脾俞足三里,百會用補法或灸法。
1.2.2.2 穴位注射。選雙側大腸俞,上巨虛(雙);采用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2mL或維生素 B12注射液250mg/0.5mL;將穴位常規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藥液后快速刺入穴內,稍作提插,得氣后回抽無血,注入藥液,每穴注入 0.6mL。每日1次,7天1療程。
1.2.2.3 穴位埋線。將羊腸線穿好后,皮膚常規消毒,埋入大腸俞,足三里等穴。
1.2.3 中藥治療。鑒于輕證可選用麻仁丸成藥治療,較重者用湯藥經驗方如:大黃10g、枳實10g、厚樸10g、麻子仁10g、杏仁6g、芍藥10g、玄參15g、麥冬15g、當歸10g、石斛10g、牛膝10g、沙參15g,白蜜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飯前服。
1.3 療效標準 ①治愈:排便順暢,無限澀難忍感,日行一次大便。②好轉:大便時稍有限忍感,大便2日1次,稍有腹脹不適感。③未愈:癥狀無改善。
本組40例最少治療1個療程,最長5個療程,隨訪3個月,其中治愈24例,治愈率為60%,好轉16例,有效率100%。
中醫認為本病發生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衰,感受外邪后使大腸傳導失司,腸道津液漸耗,日久由實轉虛,虛實央雜。《傷寒論》首先提出了將便秘從陰陽分類,指出:“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日陽結也。氣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日陰浮結也”。《金匱要略》:“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博,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燥熱內結腸胃,屬熱秘氣機郁滯實秘;氣血陰陽虧虛為虛秘;陰寒機滯為冷秘。以虛為綱,熱秘,氣秘、冷秘屬實秘陰陽氣血不足虛秘。寒、熱、虛、實之間又常相互轉化。熱秘久延,津液耗傷,損及腎陰,病情由實轉虛。氣郁化火,則氣滯與熱并存。氣血不足,易受飲食所傷或情志刺激,則虛實相兼。陽虛陰寒疑結,如溫燥太過,津液耗傷,或病久陽損及陰,可見陰陽俱虛之癥。西醫認為類似于功能性便秘,腸炎恢復期蠕動減弱,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的便秘。
在便秘治療上,以促進胃腸蠕動,恢復大腸傳導功能。因胃腸受內臟神經支配,而針灸治療有調整神經的作用,故而采用針刺、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方法來促進腸胃蠕動,調整神經支配功能。配合中藥口服,以清除腸縮便,恢復腸肌正常蠕動功能,達到通便作用。在治療基礎上鼓勵患者自主鍛煉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