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凌飛 梁匯文 蘇棟瑞
(山東省蒼山縣仲村中心衛生院 山東 蒼山 277700;①蒼山縣車輞中心衛生院)
包莖、包皮過長是臨床上常見的先天性陰莖畸形。傳統的包皮環切術式,術后易出血、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高,傷口恢復時間長,患者痛苦大。2008年 1月 ~2009年 12月,我們根據陰莖解剖學基礎及傳統術式術后并發癥的研究,對 146例包莖及包皮過長的患者采取改良包皮環切及術后加壓包扎等細節處理,術后效果滿意。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 146例,年齡 10~37歲,包莖 43例,包皮過長 103例,包皮內板有粘連 31例。
1.2 手術方法 ①采用陰莖根部 1%利多卡因 8~10mL神經阻滯麻醉生效后,對于包皮能上翻者應將包皮翻上后清除包皮垢,包莖或包皮口狹窄的患者先于背側側正中縱行剪開少許,擴大包皮口,上翻包皮,分離粘連,再次消毒。②在系帶與陰莖腹側包皮移行處與陰莖背側正中包皮緣用兩把蚊式鉗相對鉗夾包皮,然后兩鉗與陰莖平行提起適度用力使包皮有一定張力,用剪刀平行包皮口緣水平剪除少許包皮,使包皮內外板分離,重新用兩把蚊式鉗鉗夾包皮外板邊緣,再適度用力使包皮內板自動向上回縮,在與龜頭背側向腹側斜行切除包皮外板,后推包皮外板顯露內外板間切面,用雙極電凝對活動性小血管電凝止血,注意保護筋膜下血管、淋巴管網狀結構,將包皮內板外翻與包皮外板模擬對合,進一步觀察包皮內外板對合是否合適,特別觀察系帶處長度是否合適,進一步修整,并且處理皮緣殘余滲血點,5/0腸線間斷縫合陰莖背側正中內外板對合處,系帶處水平褥式縫合,再于 3點、9點處縫合兩針,分別牽引,定位可靠后,再縫合各個剩余間隙,進針靠皮緣,結扎要緊,不留結扎線尾。③包扎,將對方紗布對折成三角巾狀,然后再折疊成寬約 2.5cm紗布條,將縫合口成“圍巾狀”適度用力包扎。注意系帶處要完全包在紗布之內,再囑患者用手拇指及其余四指適度用力握緊陰莖切口 30分鐘進一步壓迫止血,術后 3天換藥后同法繼續包扎,7~10天線結自動脫落,免去拆線之苦。④術后囑患者盡量增加平臥時間,減少戶外活動,口服抗生素 7天。
采用改良手術方式包皮環切,術后外觀良好,隨訪 3個月療效滿意。
包皮環切術治療包皮過長和包莖歷史悠久,如今是最常見的門診小手術之一,近年來包皮環切術(尤其對成年人)。不論是傳統方式還是改良袖套式環切術,其仍有出血、水腫、性功能受限、陰莖狹窄等并發癥,而對患者加強細節處理,可將其并發癥降到最低。針對袖套式包皮環切術的不足之處手術定位、筋膜剝除、陰莖傷口包扎方法進行改良,具有以下優點:①傳統袖套式包皮環切術要求定位內外板切口離冠狀溝 0.5~1.0cm,實際上不同患者陰莖發育程度各不相同,按照傳統袖套式包皮環切可能多切或少切包皮,難以做到恰當。本改良式內外板切口定位方法因人而異,使保留的內板長度剛能翻到陰莖頭邊緣,而外板切口是模擬勃起狀態下與內板重疊處,這樣保留包皮恰如其分。②保留包皮外板皮下淺筋膜及筋膜下血管、淋巴管網狀結構,保障了陰莖回流,減少術后腫脹,將陰莖內板向外翻轉代替外板,保障了陰莖性敏感度。③采用四點先縫合定位并牽引,再沿包皮繃緊后顯示出來直線切除多余組織,從而保證內外板對合位置準確,切口整齊對稱,操作簡單,術后外觀好。④另外筆者采用改良創新陰莖包扎法,用紗布做成“圍巾”狀,將切口適度加壓包扎并囑患者自己用手握緊 30分鐘,能非常有效地避免術后出血和包皮水腫,同時還可以控制陰莖勃起的程度,促進切口愈合。
綜上所述,包皮環切術是一種精細手術,只有術中術后把握好細節處理,才能將其并發癥降到最低,取得術后美觀、療效確切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