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民 崔建美 楊曉溪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人民醫院康復理療科 河北 遷西 064300;①華北煤炭醫學院中醫學系)
跟骨骨刺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治療學上的疑難病,影響日常生活。在臨床上常采用長期服用鎮痛消炎藥等以緩解癥狀,過去亦有用手術療法,將骨刺切除,療效均不確切,筆者自 2008年以來用小針刀治療該病 17例,均獲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7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 36~65歲,其中男性12例,女性 5例,病程 2個月 ~5年。主要癥狀為足跟底部痛或腫脹,稍事活動后可緩解,晨起或休息后再開始走動時,疼痛明顯。X線片顯示患足跟骨結節處有向前突起的雞嘴樣骨刺生成。
1.2 治療方法 讓患者俯臥治療床上,足跟朝上,常規消毒后,在跟骨結節前緣或腫脹處壓痛最敏感點以2%的利多卡因3mL,地塞米松注射液 5mg組成的鎮痛復合液 4mL,局部注射后進行針刀治療。先將針刀刀口線和足縱軸平行,針體和足跟底的后平面垂直刺入,待針刀深度達骨刺尖部,先縱行切開剝離跖長韌帶和跖腱膜 3、4下,再將針刀刀口線和足跟縱軸垂直,行橫行鏟剝 3、4下后出針,將針孔覆蓋好后,醫者一手使患足過度背屈,同時另一手拇指向足背方向推頂足弓部角弓弦一樣的跖長韌帶和跖腱膜,這樣做 2、3次即可。經上法治療后 1周后復診,未愈者行第 2次治療。
1.3 療效評定 臨床治愈:疼痛和腫脹完全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完全正常。有效:疼痛和腫脹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無效:疼痛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經 1次治愈 9例,有效 8例。經 2次治療后總治愈 14例,有效 3例,總有效率 100%。
3.1 小針刀治療跟骨骨刺癥的解剖學基礎 跟骨為最大的跗骨,呈不規則長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寬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結節。在跟骨結節處有足底跖長韌帶,與前方第 1~5趾骨相連,與跖腱膜一起維持足弓的作用。
3.2 跟骨骨刺的病因及致痛機制 在臨床上常見跟骨骨刺很大卻沒有癥狀,有的骨刺很小癥狀卻很明顯。經臨床工作者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患跟骨骨刺的足,足弓均較健側加深,且骨刺的生長部位均在跖長韌帶和跖腱膜的跟骨結節附著點處,跖長韌帶和跖腱膜后端均附著在跟骨結節的上下緣,且跟骨結節處長的骨刺一律是尖部指向足前方。由此可見產生骨刺的原因是跖長韌帶和跖腱膜攣縮。跖長韌帶和跖腱膜攣縮引起跟骨附著點處持續性的牽拉損傷,韌帶和腱膜的纖維也就不斷地被撕裂,人體為了加強此處的強度,防止被拉斷,就使附著點不斷鈣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骨刺又刺激周圍組織形成無菌性炎癥而發生腫脹和疼痛,而引發本病。
3.3 針刀治療跟骨骨刺癥的原理 針刀可以疏通筋膜,切斷部分攣縮之腱膜,減輕或根除了引發骨刺的原因,是治療跟骨骨刺癥的有效手段。同時,在針刀治療前輔以藥物,一是起局麻作用,避免了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疼痛,同時可阻斷疼痛刺激的惡性循環,能解除因疼痛引起的肌肉、血管的痙攣,同時,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免疫、抑制炎性滲出,可促使局部的炎癥、水腫消退,同時具有防止術后局部粘連的作用。經臨床驗證,用上述治法治療跟骨骨刺癥,療效顯著,操作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