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蓯榮 劉國燕
(寧夏煤炭總醫院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多因素疾病,是婦產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發生率為8%~13%[1]。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沒有特殊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早期診斷難度較大,往往是出現臨床癥狀時才得以診斷。因此,存在潛在的致殘和危及生命的后果,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1例,年齡20~68歲,體質量57~96kg。剖宮產8例,子宮肌瘤3例,卵巢癌3例,子宮內膜癌1例,宮頸癌6例。3例子宮肌瘤行經陰子宮切除,其余均為經腹手術,所有惡性腫瘤患者均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時間30~321min。臨床特點:發病時間為術后4~15天,一側或雙下肢突發疼痛、腫脹、增粗、活動受限,皮膚潮紅或青紫,皮溫升高為典型的臨床表現。
1.2 治療 所有患者均要求絕對臥床14天,抬高患肢至高于心臟平面20厘米左右。膝關節微屈,禁忌盆腔檢查、擠壓患肢。抗生素預防感染,正規抗凝治療14天后穿彈力襪下床活動。抗凝療法,低分子肝素鈉5000U皮下注射,2次/日,出院后口服華法令、抗凝血酶及雙香豆素。祛聚療法:復方丹參注射液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鐵500mL靜脈滴注,1次/日,腸溶阿司匹林3.75mg每日口服,潘生丁25mg,3次/日。手術取栓:目的是防止靜脈壞死,恢復勞動能力,放置下肢靜脈濾器,防止脫落致肺栓塞。
本組21例患者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所有患者出院時復查靜脈彩超提示患者下肢深靜脈有不同程度的再通。隨訪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粗腫、局部色素沉著、深靜脈曲張、皮炎等。
3.1 發生機制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機制包括靜脈血流瘀滯、內膜損傷和血液凝固性增高3種因素。好發于術后,惡性腫瘤術后發生率更高。婦科腫瘤多為根治性,特別是腹膜后淋巴結清掃,手術范圍大,部位多在盆腔。由于盆腔靜脈血管網豐富,手術可直接損傷局部的組織和血管壁。術前禁食、灌腸而又補液不足,可導致脫水及血液濃縮,術后長時間臥床,使下肢肌肉長期處于松弛狀態,術后各種增加腹壓的因素,如腹脹、腹痛、尿潴留、腹帶加壓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流緩慢。另外,麻醉至周圍靜脈擴張,血流緩慢,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血流緩慢,易形成靜脈栓塞。手術創傷引起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強,纖維蛋白溶解能力下降,術后應用止血藥、輸血等,使血液黏稠度增強,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左下肢靜脈回流途徑較右側長而且曲折,懷孕時子宮增大壓迫盆腔內血管,靜脈回流不暢,加上產后臥床等因素都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
3.2 預防 早發現,早溶栓,抗凝、抗聚等綜合治療,嚴重者需手術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注意有無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咯血、紫紺等肺栓塞癥狀,有無小腿不適,腓腸肌處是否有劇痛,并注意觀察雙下肢周徑并記錄。了解下肢腫脹有無進展和消退,溶栓過程中觀察有無異常出血,如牙齦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血尿、黑便等,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腦出血征兆。絕對臥床休息2周,抬高患肢30°,膝關節屈曲10°~15°,腿稍外展,禁止按摩和熱敷,以防止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2周后下地適當活動,穿醫用彈力襪。
術后早下床活動或在床上活動,保持血容量充足,保護下肢靜脈,輸液時盡量選上肢進行輸液。及早多做踝關節的伸展活動,抬高床腳,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穿有壓力差的長腿彈力襪,應用小劑量肝素、優選糖苷鐵、抗血小板黏附藥等。
[1]劉玉珍,張震宇,郭淑麗.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