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山東省新汶礦業集團中心醫院 山東 新泰 271233)
人工心臟永久起搏是通過人工心臟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發放人造電流脈沖刺激心臟,使心臟興奮繼而向心肌四周傳導擴散,以帶動心搏完成心房或心室收縮的治療方法[1]。隨著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廣泛應用,其并發癥也逐一顯現出來。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180例起搏器植入術患者發生起搏相關并發癥,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80例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男112例,女68例,年齡(48.6±22.5)歲。按心律失常分類:病態竇房節綜合征(SSS)77例;三度房室阻滯3例;二度Ⅱ型房室阻滯10例;病態竇房節綜合征合并房室阻滯,即雙結病變者36例;持續房顫伴緩慢性心室率(<50bpm)或2.5s以上長間歇54例。按病因分類:冠心病41例;高血壓性心臟病47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風濕性心臟病聯合瓣膜病4例,其中1例因二尖瓣置換術后合并三度房室阻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傳導系統病變70例。其中植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82例;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96例;心臟再同步治療(CRT)1例;三腔起搏除顫器(CRT-D)1例。
2.1 囊袋內積血及血腫 本組患者共2例,其中1例因二尖瓣置換術后合并三度房室阻滯,長期服用華法令抗凝,停用2天后,植入VVI起搏器出現血腫。1例術前有服用阿司匹林史。此2例患者在術后3~5天發現囊袋膨隆,局部皮膚瘀斑,抽出積血,然后沙袋壓迫12小時,使用抗生素治療后均痊愈。
2.2 起搏器囊袋破潰及感染 本組1例,為老年患者。起搏器更換術后,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在對側重新植入起搏器,并將起搏器取出,滯留導線。
2.3 起搏器電極導線脫位 本組1例,發生在術后1周之后,臨床表現為起搏及感知不良。患者經X線證實后手術復位。
2.4 起搏器綜合征 本組4例,均表現為置入起搏器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壓、頭暈、胸悶、心悸、氣促、咳嗽、下肢浮腫。
3.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配合醫生完善各項輔助檢查,特別是術前出、凝血時間的檢查。提醒醫生術前停用抗凝劑及抗血小板藥物。術后囊袋部位給予0.5kg沙袋壓迫4~6小時。用沙袋壓迫時要注意確保沙袋準確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膚切口縫合處,以便于囊袋內有積血時從切口處滲出。注意壓力應均勻,放置要穩固,防止滑脫。老年患者由于高齡、反應能力減退,加之合并糖尿病、腦動脈硬化癥等,使疼痛閾值增高,局部疼痛或脹感可不明顯而延誤診治。術后應認真觀察囊袋處皮膚顏色、溫度及局部張力大小,爭取及早發現囊袋血腫。
3.2 感染的控制 ①術前認真備皮,嚴格消毒。②術中嚴格無菌操作。③術后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注意觀察切口及時換藥。④術后3天內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術前24小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7天。⑤如局部有感染征象時,應及時切開清創。
3.3 并發癥觀察 電極脫位多發生在術后48小時內,與過早下床、上肢活動等有關[2]。囑患者左側或仰臥位休息。并囑其術后1個月內上肢不要過度外展或上舉。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用力引起電極脫位。此外,放便器和更換床單時均應注意患者體位,動作輕柔,以防發生電極脫位。產生起搏器綜合征的原因是室房逆傳和∕或房室同步收縮喪失,使心房收縮時房室瓣仍處于關閉狀態,可導致心排出量減少、低血壓和心室充盈壓升高,導致頭暈、暈厥。術后應仔細觀察病情,認真聽取患者主訴,及時發現問題,通過調整起搏器工作狀態及適當的藥物治療,癥狀緩解。
安裝心臟起搏器雖然創傷小,但并發癥較多,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掌握起搏器并發癥的類型、發生原因及預防護理對策,對預防并發癥及早發現各種故障,排除和及時處理并發癥,是較為重要的。
[1]沈發榮,鄭良榮,徐 耕,主編.現代心臟起搏治療[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391 -415
[2]林紅莉,田 芳,許 敏.永久起搏器安裝術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