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保恩
(河南省內黃縣中醫院骨科 河南內黃 456300)
老年人特別是75歲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大多合并其它疾病,如不及時治療,臥床后易導致如肺部感染、褥瘡、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各種致命性并發癥。因此,早期手術治療,減少患者臥床時間非常重要,但較大和時間較長的手術,患者常不能耐受,且老年人常有明顯骨質疏松、骨量減少,內固定常難以有效把持并穩定骨折。因內固定不牢固及失效造成骨折端的移位所致的疼痛,也是導致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發作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創傷小及可以早期下床進行功能鍛煉等優點,對老年患者尤其適合。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應用此方法治療75歲以上老年復雜的股骨粗隆間骨折27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例(27髖),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齡75~84歲,平均81歲。X線片:按Evans分型Ic型7例,Id型11例,II型9例。均有髖部外傷史,其中2例為重度骨質疏松內固定失效。本組并發糖尿病17例,冠心病21例,慢支肺氣腫8例。受傷前均能生活自理。
1.2 手術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規術前化驗檢查、動態心電圖監測、超聲心動圖檢查和血氣分析,并請麻醉科、內科會診綜合評價手術安全性,重點對合并癥給予治療,肺部有感染征象者術前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使其血糖控制在8.0 mmol以內,血壓控制在165mmHg/90mmHg以下,控制心律失常并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術中及術后進行心電監護。本組均采用持續硬膜外或腰硬聯合麻醉,側臥位,髖關節后外側切口,切口下端至股骨小粗隆之下,逐一剝離暴露股骨大粗隆、小粗隆及股骨上段骨折處,切開關節囊,去除小的粉碎骨折塊,盡可能將股骨大小粗隆恢復近解剖位,按常規處理股骨頸,取出股骨頭,行股骨髓腔擴髓后,充填骨水泥,置入特制長柄人工股骨柄,待骨水泥凝固后安裝股骨頸、頭配套裝置,復位后檢查關節屈伸及內收活動情況。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24~48小時,應用抗生素3~5天,低分子肝素抗凝,臥床1~2周后拄拐下床活動。
手術時間最短為90分鐘,最長150分鐘。術中出血量平均約430mL。本組無一例切口感染;因早期下床活動無一例原有并發癥加重,平均住院21d。術后1周X線片復查,粗隆間粉碎骨折復位,人工股骨頭在位,髖關節匹配位置良好。術后按Harris對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分:優15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優良率為92.6%。本組27例均得到隨訪,隨訪方式為門診復查或電話隨訪;定期復查患側髖關節正位X線片,隨訪時間1~2年,平均隨訪1.1年,無1例假體斷裂和脫位,生活均能自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壽命不斷延長,老年性骨質疏松所致股骨粗隆間骨折成為常見疾病,占髖部骨折的30%~50%[1]。老年人骨質疏松癥者粗隆部的骨質更松脆,外傷時粗隆部受到內翻及向前成角的復合應力,骨折常為粉碎性骨折,多為不穩定性或難重建穩定性骨折,保守治療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而絕大部分以髖內翻畸形愈合,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老年患者體質差,并發癥多,絕大多數并發心血管、內分泌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據王福權報道,106例粗隆間骨折中有3種以上并發癥40例(38%),并發癥中以心血管疾病為主,其次為糖尿病。長期臥床制動,加重并發癥的發生,加大了病死率的發生,有資料報道保守治療病死率為41%[2]。治療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手術方法有大家公認的動力髖(DHS)等手術方式,但手術的風險仍然較大,術后仍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也很難解決長時間臥床導致的并發癥。因此,老年性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治療目前仍是骨科的一大難題。而加長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目前是一種可行的手術方式。
本組患者術前78.9%有較嚴重的合并癥。在治療并發癥方面,我們認為與麻醉科、內科醫師合作,詳細制定圍手術期治療方案。對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心內科醫師在術中監護治療,可明顯提高手術安全性。本組無一例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住院期間及術后1年內無一例死亡。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患者體質差、并發癥多,在沒有發生骨折前,絕大多數患者的生活均能自理,一旦發生骨折后自身的抵抗能力降低,若長期臥床,隨之而來并發癥的出現或加重,基本上失去了手術機會。所以通過手術前檢查后患者如無明顯的禁忌證,只要家屬能很好地配合治療,在患者還沒有出現并發癥之前完成手術,可以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康復。術后早期下床非常重要,若患者一般情況良好,術后第2天即可床上坐起,第3天即可在有人保護下離床活動,否則繼續長期臥床就失去手術意義。本組大部分病例術后第7天離床扶拐行走,效果較好。尤其對于80歲以上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不適合行內固定術時,如無手術禁忌證,人工股骨頭置換是安全有效的。不僅可早下床,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而且明顯改善了生活質量,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有作者報道1組42例,平均年齡81歲以上,術后7~10天下床,無死亡病例發生[3],認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明顯優于其他手術方式。本組資料也基本上說明了這一點。
盡管效果優良,但仍應嚴格掌握適應證,作者認為,本手術方法適用于股骨大小粗隆骨折分離,骨折不穩定,嚴重骨質疏松不適合其它內固定方法者;對內固定失效患者,如骨質嚴重疏松亦可用此方法。在手術過程中,由于粗隆間骨折較股骨頸骨折位置低,為保持股骨長度,需在術中用骨水泥重建股骨矩,并在假體固定中應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術,使假體達到良好固定。在假體固定之前,應用假體試模插入髓腔測試前傾角及肢體長度,并在此階段將移位的大小轉子復位并用鋼絲固定。如果不能復位小轉子,或不能準確復位,難以確定前傾角,可將試模與股骨體額狀面成12°~15°前傾插入髓腔。將大粗隆解剖復位后以大粗隆頂端為標志,假體股骨頭中心與大粗隆頂端在同一水平上。如果股骨頭中心在大粗隆頂端之上,患肢將會太長,無法復位;如果股骨頭中心在大粗隆頂端之下,患肢將會過短,易致脫位。
通過資料分析和本組經驗認為,對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間性骨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行人工關節置換,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Gorgel Haidukeych,T Andrew Israel,et al.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hochanterie ergion of the femur[J].JBone Joint Surg(Am),2001,83:643
[2]何明幫.骨(傷)科臨床診斷治療新技術與手術失誤防范處理實用全書(下)[M].長春:吉林電子出版社,2004.1530
[3]賈東林,鄧 江.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J].四川醫學,2008,29(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