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美 張 郢 李麗娜
(華北煤炭醫學院心理學系 河北唐山 063000)
朋輩教育在“90后”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實踐體會
陳曉美 張 郢 李麗娜
(華北煤炭醫學院心理學系 河北唐山 063000)
朋輩教育 “90后”大學新生 適應性教育
目前,隨著“90后”大學生陸續踏入大學校園,大學生群體逐漸進入“90后”時代。這些“90后”大學新生具有鮮明的群體特點,既給大學校園帶來了清新的空氣,也給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和任務。在此背景下,轉變大學生入學適應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使“90后”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1.1 環境不適應 “90后”新生進入大學校園開始集體生活,要獨立處理在校期間的一切事務。面對全新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同學,部分學生會產生孤獨感。此外,同高中階段相比,突然減輕的學習壓力也使部分學生變得無所事事,將大量時間浪費在娛樂上,沉溺于網上游戲、看小說等,甚至荒廢了學業。
1.2 生活不適應 “90后”大學生多是家中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相對優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極少從事家務勞動,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當他們真正開始獨立生活、親自打理校園中的大小事務時,許多學生感到無能為力,不知從何入手。
1.3 學習不適應 大學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要求同高中階段有著極大的區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同學停留在高中階段老師引導、督促學習的階段,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導致出現了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對頭、學習效果差等問題,使大學生對學習陷入迷茫狀態。
1.4 心理不適應 部分“90后”新生入學后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適應,表現在有的學生因對所在學校和專業不滿意,內心感到失落和迷茫,失去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有的學生因家庭環境差,在與同學的對比中抬不起頭,產生自卑感;有的同學在遇到了更為優秀的學生后,失去了往日的優越感,產生了心理落差。
1.5 人際關系不適應 同中學時代學生主要精力集中于學習上不同,進入大學后,學生都渴望擴大交往面。但面對陌生的校園和新面孔,在與人交往中,學生往往有意無意的采取自我保護措施,增加了交往的難度。而“90后”新生大都個性鮮明、追求張揚,地域不同,生活習慣各異,同學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彼此真心交流并非易事。有些學生在處理不好同學關系時,便易產生挫敗和失落感。
2.1 有利于促進學生群體間的平等交流,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剛剛跨進大學校門的“90后”新生,在環境、生活、學習、心理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存在著諸多不適,對于如何科學規劃大學生活、經營大學時光、實現美好理想,普遍存在著模糊認識,迫切需要加以引導。優秀朋輩教育群體來源于廣大同學之中,在年齡、生活經歷、成長條件等方面與“90后”新生較為接近,其自身真實可信的成長經歷和業已取得的驕人成績更易于感染和同化“90后”新生的心靈,激勵其上進心。朋輩間的良性互動和優秀者的外部刺激,更易于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大學生活進行合理規劃,提高其對大學生活的認知水平。因此,發揮朋輩教育的優勢和特長,對于做好“90后”新生的適應性和發展性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有利于“90后”新生盡快融入校園文化生活,帶動黨建、團學等學生活動的開展 “90后”新生是高校最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群體,開展朋輩教育活動,可以為其提供寬廣的平臺,激發其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增強其融入校園文化生活的主動性。同時,在朋輩教育中適時融入黨建、團學等內容,并通過優秀學生群體的言傳身教加以引導和帶動,使原本枯燥而抽象的黨、團教育變得自然而生動,隱性教育轉化為顯性教育,教育效果有了保證,教育目標也更易實現。
2.3 有利于增強教育主體的力量,強化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急劇增長,思想意識也逐漸趨于多樣化。“90后”新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易對輔導員的施教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而學生之間的相近性和趨同性,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其他同學對自己的影響。所以,借助朋輩教育的形式,使優秀學生群體由教育客體轉變為教育主體,容易使“90后”新生更好更快的接受教育內容,并自覺地內化為行為規范。這樣,開展朋輩教育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強化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1 實行“學生黨員進宿舍”,在生活上關心“90后”新生 “學生黨員進宿舍”,即為每一個新生宿舍安排一名思想積極上進、學習成績優異且工作表現突出的優秀學生黨員學長作為代理宿舍長,自新生入校伊始就出現在新生身邊,通過在課余時間深入新生宿舍為新生介紹學校概況、講解校規校紀、傳授大學生活經驗、共同參加課外主題活動等方式,同新生廣泛進行交流,及時了解新生思想、生活狀況,發現并解決新生遇到的各種問題。由于學生黨員群體同教師相比具有先天的優勢,他們更易于被新生所接納,不僅有助于新生盡快的適應大學生活,也使學生黨員自身在組織能力、自我管理、助人意識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2 開展“學業講壇”系列活動,在學業上指導“90后”新生通過“學業講壇”的形式,挑選學業優秀的高年級同學就專業的不同研究方向給新生做系列專題講座,使新生在入學初就能夠感受到所學專業蘊含的豐富內涵,增強其對專業的熱愛和信心,引導其在專業學習上逐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同時,在講座中穿插介紹優秀學生的學習經驗、心得體會和成功范例,使新生將理想中的努力目標現實化,更便于找準差距和不足,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3.3 成立“心靈成長小組”,在心理上關愛“90后”新生 充分利用近年來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日益重視的有利條件,針對“90后”新生入學后產生的各種不適,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在新生中成立若干“心靈成長小組”,以新生心靈成長為基礎,運用發展心理學、心理學動力和意向對話等技術,結合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在團體動力的支持下,在和諧溫暖的氣氛里,在開放安全的交流中,幫助新生探索未知的自我,使其能夠更深刻的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悅納自我,以達到解決自身問題,逐步促進自我心靈成長,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目標。
在實施朋輩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于高年級優秀學生的培訓和教育,這些學生骨干本身都處在接受教育階段,其認知能力和水平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大力加強對他們的業務指導和能力培訓,定期開展工作交流,使他們把從事朋輩教育的過程作為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的過程,使他們在幫助和教育他人的過程中,也使自身得到不斷成長,確保朋輩教育在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實效性。
[1] 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18-32
[2] 宋 玲.積極開展朋輩教育 構建新生入學立體教育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09,(5):58
(2010-05-10 收稿)(陳 遷 編輯)
G 645
C
1008-6633(2010)05-7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