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力 司道文
(華北煤炭醫學院臨床醫學系2009級臨床1班,①基礎部解剖學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
醫學生學習系統解剖學的方法和體會
陳 力 司道文①
(華北煤炭醫學院臨床醫學系2009級臨床1班,①基礎部解剖學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
醫學生 系統解剖學 方法
系統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1],是醫學生接觸醫學最早的啟蒙課。通過學習研究人體器官的正常形態,才能為學習其它醫學課程奠定堅實的形態學基礎。作為大學一年級的一名醫學生,在學習解剖學的過程中,體會最深的是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與中學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學,都是由教師安排上課學習時間和自習時間,教師將每個知識點都詳盡地講解,每節課講的內容也不多;而入大學后,一方面教學內容大大增加,每節課講十幾頁甚至是幾十頁,而且重點內容需要學生會聽會記才能跟上節奏,加之解剖學需要記憶的結構多,
詞匯大多在以前未接觸過,從而使得我們學習系統解剖學困難重重,因此掌握正確的學習記憶方法十分重要。下面結合自己在學習解剖學過程中的體會,淺談幾點學習系統解剖學的實用記憶方法和學習體會。
1.1 理解記憶 即對所學的解剖學結構要結合功能來記憶,通過理解其功能,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形態特征。如心血管系統是一個密閉的管道,血液能夠定向流動,這是其功能。為什么血液能夠定向流動,這就需要房室瓣和動脈瓣,這樣再進一步學習記憶瓣膜的結構就更容易了。利用形態結合功能來進行理解記憶,就達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再如消化系統也是一個管道,但是它與外界相通,適合新陳代謝,有些部位是儲存食物,而有些部位是消化吸收食物。這樣理解了功能之后,再學習這個管道各部分器官的形態,記憶效果會更佳。
1.2 聯想記憶 即通過自己的想象,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起來。例如在學習翼點的過程中,知道其形狀類似“H”形,因此可聯想到系統解剖學中有很多“H”形結構,如肝的“H”形溝、脊髓灰質呈“H”形等。在學習頸外動脈時,與其同名的頸內靜脈沒有相伴行,很特殊,簡稱為“同名不伴行”,即頸外動脈和頸外靜脈同名但不伴行,此時又可聯想到陰部神經,也很特殊,簡稱為“伴行不同名”,即陰部神經和陰部內動脈不同名但伴行。這樣記憶效果更好,不易忘記。
1.3 歌訣記憶 即把所要記憶的內容編成歌訣來記憶。如記憶腕骨的歌訣“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溝”。對于十二對腦神經,則用“Ⅰ嗅Ⅱ視Ⅲ動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前Ⅸ舌咽,Ⅹ迷Ⅺ副Ⅻ舌下全”來記憶。記憶膝關節特征也可用“前髕后斜兩側副,內C外O兩交叉”來記。通過用歌訣來記憶,使復雜的變得簡單化,將簡單的變得有趣化,會使我們在愉悅中享受到快樂,進而減輕記憶負擔。
1.4 歸納總結 即學完一些知識點后,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分類進行記憶,印象會更深刻。如記憶人體內的孔內通過的結構時,可這樣進行總結:椎間孔內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棘孔內有腦膜中動脈通過、骶管裂孔內有第5對骶神經和1對尾神經通過等。在內臟學中的“三門”即肝門、肺門和腎門,相似點都有功能性管道、血管、神經和淋巴管通過,只有功能性管道結構不同,肝門有肝管通過、肺門有支氣管通過、腎門有腎盂通過。再如人體的三個狹窄,如食管的三個狹窄、輸尿管的三個狹窄及男性尿道的三個狹窄等。這樣通過歸納總結進行記憶,可以將知識系統化,更有條理。
1.5 對比記憶 即將有內在聯系的內容進行比較后,區分其異同點。如在關節學中,肩關節和髖關節可進行對比記憶,肩關節的特點是頭大窩淺、關節囊薄而松弛、韌帶細小、運動靈活、穩固性差;而髖關節的特點是頭大窩深、關節囊厚堅韌、韌帶粗大、靈活性差、穩固性強。在內臟學中,空腸的特點是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腸壁厚,黏膜皺襞多且高,血供豐富,消化能力強,無集合淋巴濾泡;而回腸的特點是位于腹腔的右下部,腸壁薄,黏膜皺襞少且低,血供較差,消化能力差,有集合淋巴濾泡[2]。通過對比記憶,區分其異同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6 比喻記憶 即運用恰當比喻和肢體語言,將所記內容形象化。如子宮動脈與輸尿管之間的交叉位置關系,可比喻為“橋下流水”。再如記憶女性內生殖器,可將人體軀干比作子宮和陰道;向兩側平伸兩臂,前臂轉向上內方,比作輸卵管;手腕轉向上內方,手腕屈曲,兩手指散開,比作輸卵管傘,這樣就可以將女性內生殖器官形象地顯示出來。通過這樣記憶,可以使枯燥繁多的內容顯得新鮮有趣,并且能啟發我們的聯想和思索,將所學的知識淺顯通俗化,便于知識的掌握。
1.7 手勢記憶 即用一些手勢來代表人體結構來記憶。例如記憶主動脈弓從左到右的三大分支,可將右手的拇指示指中指放于胸前,拇指代表頭臂干、示指代表左頸總動脈、中指代表左鎖骨下動脈,這樣很容易記住這三大分支。在男女恥骨下角中,男性恥骨下角小于90度,可用示指和中指叉開表示;而女性恥骨下角大于90度,可用拇指和示指叉開表示,這樣就顯示出來男女骨盆的特征。在描述面神經的5個分支時,可將手掌貼放在臉面上,伸出五指來分別代表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通過一些手勢來表示人體結構,將抽象的直觀化,又可親自體驗,使我們能更好地認識人體。
1.8 數字記憶 即用一些數字來描述解剖學中的結構數量或特征。如十對腦神經與腦干相連的位置可以與足球場上最常用的442陣形數字記憶,即延髓(后衛)與下4對腦神經相連;腦橋(中場)與中4對腦神經相連;中腦(前鋒)與第3、4對腦神經相連[3]。腦干的神經核團記憶是一個難點,其中腦神經核18個,可用8451來記憶,即8個軀體運動核、4個內臟運動核、5個軀體感覺核、1個內臟感覺核。用數字來幫助我們記憶,可以不致遺漏,同時能夠很好地縷清其具體的數目。
1.9 簡圖記憶 即用一些簡單的圖形來幫助我們形象的記憶。如面癱有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可用簡圖畫出兩個小人的面部表情來表示其不同。中樞性面癱額紋正常、口角偏向患側;周圍性面癱患側額紋消失、不能閉眼、口角偏向健側。在神經傳導通路中,可以用箭頭畫出神經元細胞“手拉手”的關系,畫出神經細胞胞體的位置和纖維的走行以及交叉的部位,這樣就能一目了然的記憶神經傳導通路的知識。運用簡圖可以形象的將所記憶的內容在簡圖上顯示出來,而且由于親身畫圖,自然會有很深的印象,使我們的記憶更牢固。
系統解剖學涵蓋內容頗為廣泛,所需記憶內容紛繁復雜。在運用各種方法記憶的同時,首先,要掌握形態和功能相統一的原則。因為解剖學的形態結構是功能的物質基礎,了解其功能后,再記憶其結構,就會更有興趣,不覺得枯燥乏味。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在一起。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摸。僅僅在圖譜上認識是不夠的。只有經過實驗室標本的辨認和切身解剖感觸,才會印象深刻,學到的知識也就更扎實。第三,要抓住學習的重點內容。所謂的重點內容,也就是在課堂上反復強調的、與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密切相關的知識點。通過對重點內容的復習整理,不但對所學的知識是一個鞏固,而且還會有新的收獲,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于自身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解剖學的學習記憶方法很多,筆者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總結了一些學習記憶方法。作為學生群體,都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把解剖學學好,為將來的后續課程和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 崔慧先,楊桂姣,汪華僑.系統解剖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張子明,張宇新.人體解剖學學習方法初探[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5,7(4):529
[3] 譚 剛.指導學生掌握記憶解剖學知識技巧的探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27(1):80
(2010-05-28 收稿)(陳 遷 編輯)
G 420
C
1008-6633(2010)05-7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