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啟林 王云



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領小崗人民奔小康。黨的好兒女,人民的好公仆,200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安徽小崗村黨委書記沈浩同志,是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模范基層干部,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為民篇章,是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實踐者,也是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好榜樣。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對沈浩同志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并對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沈浩同志先進事跡提出明確要求。近日,由淮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江蘇省淮海劇團排演推出的、反映安徽省鳳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先進事跡的大型現代淮海戲《永遠的紅手印》在淮安正式公演,這也成為了在全國第一臺將沈浩同志先進事跡搬上舞臺的戲劇節目。
《永遠的紅手印》擷取沈浩在小崗村工作中具有閃光點的事件,如訪釘子戶、修路、收回集體住房、暴雨中赴危房救人、土地流轉、留任風波等等,通過戲劇故事和矛盾沖突的不斷深入,在舞臺上傾情展現了一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優秀共產黨員和基層干部的形象。特別是最后一場,當小崗村的群眾得知沈浩因勞累過度永遠離開人世的時候,哀慟的鳳陽花鼓聲響起,撕心裂肺的哭聲、呼喚聲此起彼伏,一種天塌地陷的感覺注入了觀眾的心底,演員與觀眾、藝術與真實之間情景交融,真情互動。該劇公演時,隨著劇情的逐步深入,觀眾席上多次出現低聲的啜泣。從初到小崗村遭遇質疑到群眾打消疑慮接納沈浩,從群眾摁上紅手印要求沈浩留任再到沈浩積勞成疾永遠安息在小崗村,《永遠的紅手印》以冰糖葫蘆式的結構展示了跌宕起伏的情節,演員們忘情的表演則把觀眾拉進了主人公的心靈世界。
為了這臺戲,江蘇省淮海劇團傾全團之力,排出了最為龐大、最為強大的陣容,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了這臺高質量的舞臺藝術。《永遠的紅手印》的編劇是曾創作大型新編淮劇《韓信》的淮安市青年劇作家劉云。“作為編劇,應該緊跟時代,貼近生活,弘揚主旋律”,在沈浩精神的感染下,劉云在春節假期中就趕出了《永遠的紅手印》初稿。劇本經過幾番打磨后,于3月7日完成修改稿。3月8日,江蘇省淮海劇團就開始排練這部大型現代淮海戲。從開始構思到拿出劇本僅用了3天的時間,而真正排演的時間只有兩個星期。3月24日,《永遠的紅手印》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彩排。“要是每個村子都有沈浩這樣的干部,老百姓致富就不愁了”,謝幕后,一位老先生含著眼淚說。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觀眾都是流著眼淚看完《永遠的紅手印》的。
為了把這部戲打造成精品力作,這場戲從提出設想開始,就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心。在《永遠的紅手印》的排演過程中,淮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希平多次過問該劇進展情況,并親自到省淮海團觀看排練,總共八場戲,剛排了三場,劉希平部長一口氣就看了三場。就連具體的唱詞都提出了修改意見,這在劇團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她對省淮海劇團創作出這樣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大戲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該戲在情節、臺詞、服裝、唱腔上繼續打磨,精益求精。市文廣新局局長鄭澤云在南京學習,每天都要打電話詢問排演的情況。江蘇省淮海劇團團長范道全說:“鄭局長給我打電話,經常開口第一句就問我們有什么困難,他來解決!”
不只是主創人員,上上下下,所有人都憋足了一口氣,要把《永遠的紅手印》打造成精品力作。縱觀近年來重大典型的宣傳成果,高大全的窠臼仍然難以擺脫,主人公偉岸的形象仍然依賴于平白的敘述。但在《永遠的紅手印》中,群場戲占據了絕對篇幅,沈浩置身于群眾中間,方不顯得孤立;一開場,沈浩沒有出現在歡迎的人群中,而是獨自走到了田間,規避了“熱烈歡迎”場面的俗套。“如何避免高大全的窠臼,如何在平淡中見奇偉?”導演薛友彬一開始就把問題拋給了自己,并用獨特的表現形式作出了的回答。


沈浩的扮演者、男主角張居國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背臺詞、學唱腔,晚上根本睡不著,腦海里仍在悟戲,在琢磨沈浩的心理、動作。“躺在床上,也一邊梳理沈浩的心路歷程,一邊默默流著眼淚。”張居國的戲份占到整臺戲的80%左右,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進入了規定情境,他早已忘掉了壓力,與整臺戲、與戲里的沈浩的人生融為一體。
經過整個劇組的緊鑼密鼓,加班排練,《永遠的紅手印》于2010年3月26日晚上在淮安人民大會堂進行首次公演。從3月8日首次開排,到今天首次公演,不到20天時間,一臺高質量的《永遠的紅手印》就呈現在了觀眾面前。這一奇跡的背后,是沈浩精神的強烈感染,是演員們的執著無悔。只有為了那份深沉的感慟,他們才會如此投入,如此忘情。
當大幕降臨,演員們向沈浩遺像三鞠躬的畫面定格,全場鴉雀無聲——這沉默,言說了沈浩精神的價值,言說了《永遠的紅手印》的力量,言說了一切……
公演結束后。為了更好地在舞臺上再現沈浩的先進事跡,江蘇省淮海劇團《永遠的紅手印》劇組一行40多人,還專程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參觀學習。憑吊了沈浩同志的墓碑,并和沈浩同志事跡報告團成員嚴金昌進行了交流。在與當地村民交談后,演員們更深入了解了這位“感動中國”的小崗村黨支部書記。
據悉,《永遠的紅手印》的及時上演,也是全國首次將沈浩的故事搬上舞臺。從4月上旬開始,《永遠的紅手印》將奔赴各地進行巡演,初步計劃將在江蘇省和安徽省巡演80多場。
4月2日下午,淮海戲《永遠的紅手印》來到金湖縣金城影劇院進行巡演,江蘇省文化廳副巡視員、省劇協主席汪人元,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著名詩人李潮潤,江蘇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著名作曲家吳小平,江蘇省劇目工作室主任、省劇協副主席陳晶,江蘇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楊麗娟,江蘇省文聯一級作家王大進等領導和專家到場觀看了演出。在演出結束后,召開了大型現代淮海戲《永遠的紅手印》座談會,省、市文藝專家、劇團主創人員及淮安市部分領導等參加了座談會。淮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鄭澤云主持了本次座談會。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型現代淮海戲《永遠的紅手印》率先在全國將人民好公仆沈浩先進事跡搬上舞臺,體現了淮安文藝工作者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對文藝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江蘇省淮海劇團積極弘揚主旋律,以淮海戲的形式,迅速再現了優秀共產黨員、模范基層干部沈浩同志的光輝形象,體現了文藝家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該劇主題彰顯突出,情節梳理較順暢,思路較清晰,值得肯定。專家們希望劇團在創作上切實把握好真實性與虛構的關系,偉大與平凡的關系,生活化與藝術化的關系,通過不斷打磨,使情節上更合乎情理,主題進一步明晰,人物定位更加準確,把《永遠的紅手印》推向詩的高度,藝術的高度,美的高度。
淮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希平在座談會上感謝省、市專家給予淮海戲《永遠的紅手印》的高度關注和關愛,并要求編創人員及時梳理專家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仔細對劇本進行深度加工與打磨,力爭將這部導向鮮明的淮海戲打造成為一臺精品舞臺劇,并通過下面一個階段的巡回演出,讓沈浩的事跡不斷發揚光大,同時也更好地促進淮海戲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