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邦良,楊 柳,艾朝輝,吳妙媚
(海南醫學院藥學系,海南 海口 571101)
·醫學教育·
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余邦良,楊 柳,艾朝輝,吳妙媚
(海南醫學院藥學系,海南 海口 571101)
儀器分析是我院藥學、中藥學、檢驗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本文對儀器分析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從合理配置設備、改革實驗項目和實驗課程體系以及實驗室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意見。
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儀器分析是我院藥學、中藥學、檢驗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而儀器分析實驗是儀器分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了解各種儀器結構,掌握儀器基本操作和進一步理解儀器原理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儀器分析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嚴格的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培養獨立從事科學實驗研究以及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我院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現有的儀器分析實驗教學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1)儀器配置落后,儀器數量不夠;(2)實驗項目不合理,多為驗證型實驗,綜合型和設計型實驗較少;(3)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考核方式不合理;(4)實驗室的管理模式落后。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特提出以下改革建議:
實驗室現有設備比較落后,沒有配置計算機,不能適應現代化生產的要求,如“以鄰二氮菲為顯色劑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的實驗需要學生從 470nm開始,每隔 5-10nm測定一個吸光度,然后通過坐標紙繪圖找出最大吸收波長,這樣非常浪費時間,如果用計算機掃描就能很快找到最大吸收波長,而且準確度高。熒光分光光度計只有兩臺,每次實驗時8個組輪流用兩臺儀器,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實驗,不可能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操作,每組只能一個人操作,其他成員在旁邊觀看,這樣勢必影響學生動手的積極性。所以增加資金投入,購置較先進的設備,并增加設備套數,盡可能讓每個學生接觸到較新的儀器,都能動手操作儀器,從而激發學生的實驗激情,使學生掌握先進的實驗技能,使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效果得以真正提高。
驗證型實驗往往是將實驗目的、原理和步驟作詳細敘述,老師授課時將這些內容重復講解,學生做實驗時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即所謂“照方抓藥”,學生的思維被限制,思路得不到擴展,創新能力得不到鍛煉。而綜合型、設計型實驗能夠將學生的被動性學習轉化為主動性學習,教師也從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轉變成輔導作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提出新問題,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斷提高,尤其是當實驗成功以后學生很有成就感,從而在創新能力和思維得到鍛煉的同時,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學習激情極大增強。事實上通過郭錦明等[1]對學生的 82份問卷調查也驗證了學生喜歡綜合型、設計型實驗。該問卷調查的結論是:大多數學生認為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對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有重要意義;能夠將以往所學相關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和相互聯系在一起,培養自己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同學之間的學習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
以往的實驗課是理論課的一部分,而且處于從屬地位。實驗成績的計算大多以實驗報告為準,參照老師自己預做的實驗結果給出實驗分數,導致一部分同學“投機倒把”,不預習,不做實驗,抄襲同學的實驗數據。在期末考試中也沒有體現實驗部分的內容,所以實驗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如果將實驗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并且在考核方面以“注重過程,不唯結果”為指導思想,實行多元化的考評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筆者認為考核體系應包括平時的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期末的技能考核和試卷考核。將實驗預習納入考核體系其目的是讓學生重視預習,因為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同時預習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末技能考核就是從平時所做的幾個實驗中由學生隨機抽取實驗項目,在不看實驗指導的情況下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技能考核應重視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熟練程度和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試卷考核應重視實驗原理、過程、分析條件的選擇以及注意事項。
傳統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就是上課時學生到實驗室,實驗結束后離開,平時沒有學生到實驗室做實驗,或者實驗管理人員不同意學生在實驗課以外的時間進入實驗室做實驗。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如果定期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去做自己感興趣的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實驗,如“奶制品中微量元素銅和鋅的測定”、“茶飲料中茶多酚含量的測定”、“室內環境空氣檢測”等,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激情、自學能力以及查閱文獻的能力,還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3]。
總之,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學校層面加大資金投入,還需要改革實驗室的管理模式,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進入實驗室接觸先進的儀器,同時也需要我們教學人員不斷下功夫,在更新實驗內容方面讓更多的實驗貼近我們的生活,在教學方法上將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 郭錦明,何 群,夏新華,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開設情況及調查分析[J].藥學教育,2004,20(1)∶56-58.
[2] 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317-337.
[3] 何 洋,劉 意,黃慶芳.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改革初探 [J].廣東化工,2009,36(4)∶204-205.
R193.8
A
1003—6350(2010)08—119—02
余邦良 (1977—),男,重慶墊江人,講師,碩士。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