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410153)丁德明
我國大、中、小型水庫星羅棋布,宜魚水面十分豐富,但由于大多數水庫以發電、航運、灌溉等為主,導致水庫養魚產量低,效益差,資源利用率極低。其實,水庫養魚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等諸多優點,水庫魚的品質具有綠色環保優勢,在市場上需求量大,價格高,并且水庫內可開展多種經營,多途徑增收。
水庫水體資源豐富,水域遼闊,陽光充足,水質良好,適宜水產養殖。但要想產量高,效益好,必須堅持科學養殖,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1.合理放養魚種 在水庫養殖中,要求投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大而整齊的優質苗種。一般魚苗體長在15厘米以上,這種魚苗生長速度快,回捕率高,經濟效益好。如果投放體弱規格小的苗種,不但成活率低,攝食能力差,生長速度慢,回捕率低,而且會被庫中兇猛魚類所吞食。投放密度要合理,應根據水庫條件及養殖管理水平靈活掌握,一般每667平方米投入大規格魚種150尾~200尾、小規格魚種350尾~500尾。投放時間應實行隔冬放養,一般在每年1月份前后,這時運輸成活率高,且魚類可早入庫早生長,增加生長時間。放養苗種應選擇天氣晴好時,在水庫上游向陽避風的淺水處。
2.科學投餌施肥 水庫養魚一般以濾食性鰱魚、鳙魚為主,應根據其主食浮游生物的特點,依氣候變化、溫度差別和水體營養狀況等不同條件確定施肥方法和施肥量,確保合理平衡科學施肥,使水庫水色呈油綠色或淡綠色。一般大型水庫水體透明度應在80厘米~100厘米,中型水庫在60厘米~80厘米,小型水庫在40厘米~60厘米,山平塘在30厘米~40厘米。施肥一般采用有機肥或無機肥,也可根據條件施用生物肥。施肥要掌握“施足基肥,追肥及時,少施勤施”的原則,在魚類生長旺季應多施追肥。如果水庫中投放了吃食性魚類,則應按照其投喂要求科學投喂飼料。
3.加強魚病防治 水庫一旦發生魚病,極有可能禍及全庫,造成極大的損失,所以水庫養魚應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在魚種放養前要對水庫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進行消毒。高溫季節或水體水質變壞時,應采取措施調節水質,發現魚病及時對癥治療。水庫較常見的魚病主要有病毒性魚病和細菌性魚病兩大類,而以暴發性流行病、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打印病和水霉病最多。發生魚病后應立即請專業技術人員正確診斷,對癥治療。
4.嚴格加強管理 水庫面積較廣,環境復雜,管理難度大,因此,管理也是影響效益的一大關鍵。要日夜巡庫,加強值班,排除各種隱患;加強進水口的管理,防止農藥及其他污染物進入庫內;對水庫防逃設施要勤于檢查,特別是汛期要安排專人守護;加強巡查,隨時掌握魚體生長及水體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止偷魚、電魚、炸魚、毒魚等非法捕魚行為發生。
目前大多數水庫均以花鰱、白鰱養殖為主,品種較單一。由于養殖花白鰱需投放許多的肥料,會造成一定的水體污染,由于水庫水溫一般偏低,浮游生物培育緩慢,造成花白鰱生長速度緩慢,產量不高,還可能造成肥料及人力的浪費,這就要對養殖結構進行調整。一方面,可以在水庫中逐漸加大草魚、鳊魚、鯉魚的放養量,這些吃食性魚類處在食物鏈中的底層,具有較高的食物轉化率,凈水效果好,其糞便也可以肥水,以用來養花白鰱;草食性魚類的飼料可以利用庫邊空地種草種菜解決,一舉兩得。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對高檔水產品需求的增加,可以與科研部門合作,引進匙吻鱘、池沼公魚、虹鱒魚等品種,不僅可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還可出口創匯,提高養殖效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