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410001)嚴 永
遭遇車禍或其他事故,索賠時人家先問你是農村戶口還是城鎮居民;走在路上被高空墜物砸傷,卻沒人肯認賬;醫療糾紛發生后,病歷被篡改或銷毀……以往碰到上述事情,維權總要經歷一波三折,有時還有被歧視的感覺,不過從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使這些不合理現象都成為歷史。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您解讀《侵權責任法》的幾大亮點。
亮點一 同一侵權多人死亡,賠償不再 “同命不同價”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正是該規定,造成了在同一或同類案件中不同戶籍身份的受害人所獲得的死亡賠償金相比懸殊,從而引發了“同命不同價”的廣泛爭議。實際上,最高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區分了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不同的身份,以此來確定不同的賠償標準,主要考慮到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實際狀況,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多人死亡案件中適用該司法解釋,會造成農村的與城鎮的賠償金相差甚遠,顯得非常不公平。
案例 2005年12月15日凌晨6時,在重慶市同一條街,搭乘同一輛三輪車,3名花季少女同遭車禍喪生,3個家庭體味著同樣的悲痛。但不同的是,2個城市女孩都得到20多萬元賠償,而死者何源的戶口在江北區農村,肇事方賠償了死者何某家屬8萬元,加上肇事司機自己出于理解和同情,單獨賠償1萬元,何家總計得到賠償金9萬元。
《侵權責任法》充分考慮了“同命不同價”這一問題,該法第17條規定,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根據此條規定,在同一交通事故中造成多人死亡的,將不再出現“同命不同價”這樣的說法,無論是農村戶口還是城市戶口的受害者,都將以同一標準予以賠償。當然,不光是交通事故,礦難、爆炸等生產事故、意外事故中,也將按照這一規定賠償。也就是說,在交通事故、礦山事故、環境污染事故等引起的多人死亡案件中賠償標準統一,按照“就高不就低”、“同一事故,同一標準”的原則進行賠償,這是賠償時必須考慮的因素,而諸如戶籍、工種、身份等差異不得成為同命不同價的考慮因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