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葛利偉
員工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作為勞動密集型的電力施工企業,由于受金融危機和崗位競爭壓力等影響,一些員工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緊張、壓抑、情緒波動、喪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狀態,由此導致人心浮動、效率下降、士氣低落、事故增加、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逐漸凸顯。因此,緩解員工心理壓力,促進員工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
企業一線員工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際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在實際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學引導,不僅會影響到個人的心態,而且對整個企業的管理效益都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1.企業改革帶來的員工心理問題。大多數員工都能認識到企業改革是大勢所趨,并抱有良好愿望和樂觀情緒去面對,但也有部分員工存在著抵觸情緒,產生失落感、危機感、憂慮感等不同的心理狀態,這些心理負擔和壓力極易影響員工的工作狀態和思想情緒。
2.市場競爭帶來的心理問題。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立足,必須自己找米下鍋,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必然會影響員工心理,致使一些員工對市場競爭感到畏懼,從而影響工作狀態和情緒,表現出對企業的發展信心不足。
3.安全生產責任帶來的心理問題。生產一線員工存在一方面怕出事故、怕因事故影響企業聲譽等心理壓力,一方面還存在僥幸心理、習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和麻痹心理等,這些心理矛盾成為導致不安全行為和習慣性違章的重要原因。
4.工作緊張帶來的心理問題。這一問題主要來自于職業競爭和生活節奏加快,在這種狀態下容易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勢必影響到組織效率。
5.人際關系帶來的心理問題。如果員工由于某種原因,與服務對象、合作對象、同事或領導發生了矛盾和沖突,造成某種緊張的關系,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和壓力,導致工作受影響。
6.員工的一些個人問題。如戀愛、婚姻、個人心理困擾等帶來的心理問題,雖然是員工的個人問題,卻是影響員工心理健康和情緒的重要因素。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實現等五個方面。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運用心理學研究成果,抓住員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把員工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就可以彌補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從而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運用心理學知識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從以下幾個著力點入手:
1.從滿足員工需求入手。首先要認真分析員工的心理需求。穩定的收入、合理的報酬、升遷的機會、安全的環境、有趣的工作、領導的認可、提高個人學識能力的培訓機會、家庭的和諧美滿幸福等,不同的員工對這些需求和愿望的側重會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才能與工作對象產生共鳴,達到目的。其次,要從員工所關注的問題入手。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員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滿足員工正當的、合理的需求。再次,要積極引導員工需求。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對癥下藥。
2.科學運用激勵式表揚和批評藝術。瑞典心理學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即“怎樣公布好消息和壞消息”,對于心理疏導中的表揚和批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該理論,如果員工有幾件事情值得表揚,應分開進行;如果員工有幾件事情需要批評,應該進行一次性批評;如果員工辦了一件“大好事”和一件“小壞事”,應該在同一場合先批評后表揚;如果員工既有較大的錯誤,也有較小的成績,應該在不同的場合分別進行批評或表揚;對員工要堅持脈沖式表揚與批評。
3.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力。員工渴望與企業集體成員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和諧融洽,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相容”。“心理相容”的集體意識從客觀上創造了員工得到尊重的環境和條件,促成“心理相容”的有效載體就是企業文化。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力量,應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培養優良企風,好的企風會發揮“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給員工以團結的凝聚力、奮發向上的推動力、嚴而求實的控制力;二是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輿論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視輿論的導向,強化它的積極作用,從而使人心凝聚,和合奮進;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產生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滿足了人們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際溝通的好壞將最終影響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組織效能的發揮。
1.加強對企業改革及市場競爭形勢的宣傳和員工思想引導,加深員工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和認識,適時開展心理疏導,解決市場競爭給員工帶來的心理問題,從而使員工樹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觀念以及與企業共謀發展的信心。
2.充分發揚企業民主,維護員工合法權益。要關心員工、尊重員工,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激發員工潛能,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充分依靠員工的力量,推動企業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3.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安全生產管理理念,解決安全生產責任給員工帶來的心理問題。在加強對員工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增強其安全意識、樹立其安全責任感、使其熟悉安全法規外,還應在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融入更多人性化元素,給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在技術、安全、質量方面開展有益的勞動競賽,將施工安全生產責任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4.優化企業管理水平,解決工作緊張給員工帶來的心理問題。企業應處理好內部改革與企業和諧發展的關系,應充分了解企業員工的心理需要,加強研究,通過一定的管理機制加以合理滿足,讓員工感受到企業對員工的關心和愛護,從心理上親近企業,減少畏懼感和心理逆反,形成企業內部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寬松的工作環境。
5.加強員工心理素質的培養,提高員工溝通減壓的能力,解決人際關系給員工帶來的心理問題。引進心理培訓,認真分析員工在人際溝通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表現形式,合理選擇培訓的類型和方法,疏導員工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6.建立比較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體系。心理疏導機構的介入能及時根據員工的心理狀況加以適當的心理疏導,以減少員工心理焦慮的發生。
總之,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已成為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只有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原則,從員工的心理特點出發,從重視員工心理健康教育做起,創新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確保員工的心理健康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達到促進企業和諧穩定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