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陽,李春光
(河北省張家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張家口 075000)
張家口市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400 m3,屬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缺乏成為制約張家口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張家口市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北京官廳、密云兩大水庫的上游,面臨著既要滿足自身用水又要保證一定出境水量的雙重任務。所以,客觀、科學地分析張家口市水資源現狀,對張家口市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張家口市地處河北省西北部,跨東經113°50′~116°30′、北緯39°30′~42°10′,南北最大距離近300 km、東西最大距離約228 km,總面積36 965 km2。全市以陰山山脈大馬群山分水嶺為界,分為壩上、壩下兩個自然區域。境內主要分布有五大水系,分別為壩下的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壩上的內陸河水系、灤河水系。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09 mm(1956—2003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99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1.62億m3、地下水資源量11.91億m3(地表、地下重復水量5.53億m3);多年平均蒸發量850~1 200 mm,干旱指數2.0~2.5,“十年九旱”是張家口典型的氣候特征。
截至2008年,全市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7座、小型水庫87座,總庫容7.21億m3;萬畝以上灌區29處,各類水利工程總灌溉面積28萬hm2,耕地內有效灌溉面積26.3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5.6%。
據統計,2008年張家口市總用水量為11.31億m3,其中生活用水1.29億m3,占用水總量的11.4%;工業用水1.75億m3,占用水總量的15.5%;農業用水8.27億m3,占用水總量的73.1%。近年來,由于連續干旱缺水,平均每年有6.67萬hm2水澆地得不到灌溉,年均實灌面積為16萬~18.67萬hm2。目前,全市仍有6 500多個村、169萬人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
近年來,張家口市水資源短缺形勢越來越嚴重。一是入境和出境水量呈大幅減少趨勢。據統計,張家口市永定河水系上游山西和內蒙古入境水量20世紀50年代曾達11億m3,80—90年代明顯減少、不足3億m3,2000年以來不足1億m3、最少年份不足0.3億m3。而流入官廳水庫的水量由50年代的20多億m3減少到現狀的不足3億m3。潮白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也由過去正常年份的2億m3左右減少到現狀的1.5億m3左右。二是地表水資源量也呈現普遍減少趨勢。張家口市境內的主要河流除赤城境內的黑河、白河未出現斷流現象外,其他河流出現斷流的天數在逐漸增加。各條主要河流的年徑流量也呈減少趨勢,依據清水河張家口水文站的年降水量和年徑流量對比可以看出,在年降水量一致的情況下年徑流量在逐漸減少。水資源短缺現象日益嚴峻,給張家口市工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0世紀80年代,張家口市開展了永定河上游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至2000年以前全市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積達5 000多km2,治理區水土保持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為進一步加快京津地區周邊生態環境建設、改變全市生態環境狀況,自2000年以來張家口市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項目和《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水土保持項目。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00—2010年計劃水利項目治理總規模6 084 km2,首都水資源規劃計劃治理總規模4 580 km2。截至2007年底,這兩大項目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 691 km2,其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項目完成1 811 km2、《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水土保持項目完成1 880 km2。
通過治理,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本地起沙現象大大減少,涵養水源能力得到提高。據調查分析,累計減少泥沙流失量5 000萬t,在治理范圍內地表年均侵蝕模數由4 100 t下降到不足1 000 t。官廳水庫年入庫泥沙量已由80年代的900多萬t減少到目前的不足100萬t。治理區的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平均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
近年來,張家口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強全市節約用水工作的意見》、《關于農業節水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水價改革促進節約保護水資源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狠抓各項節水項目建設。
(1)大力實施農業節水。積極實施農業節水工程,主要采取壟溝防滲、小畦灌溉、渠道襯砌、地下管道、噴灌、微灌等節水工程措施,建設了一批農業節水工程。同時,在壩上、壩下地區大力推廣噴灌、微灌、膜下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年節水近2億m3;加大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改良品種、優化結構、提高品質的原則,逐步壓縮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增加耗水量小的玉米及優質雜糧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目前,赤城縣已實施 “稻改旱”2133.33 hm2,涿鹿縣、懷來縣2000年每縣種植1333.33 hm2水稻,現在兩縣只有不到133.33 hm2;加強農業灌溉用水管理,各縣區結合農作物豐、枯期用水不同需求,確定合理的用水定額,根據蓄水、來水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灌溉時間、灌水量,實行科學灌溉;合理配置、科學調度水庫和河道水源,聯合運用地表水、地下水;重點用水單位安裝了用水計量設施,大中型灌區結合項目實施,逐步完善計量設施建設,井灌區機井逐步安裝IC卡用水計量設施,新打機井嚴格實行一井一套IC卡用水計量設施、一戶一卡計量征收辦法,要求凡是新增蔬菜用水必須是節水灌溉形式。通過實施各項節水措施特別是農業節水工程,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據資料分析,10個節水工程區地表、地下綜合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由過去的0.3~0.4提高到0.6~0.7,其中干渠防滲后水利用系數多在0.9以上、地下水灌溉區利用系數在0.8以上。
(2)大力推進工業節水。通過價格杠桿推進工業節水,對各工業企業用水實行定額管理,對超額用水實行累進計價制度;加大企業生產用水的循環利用力度,鼓勵企業開展中水回用。全市大中型工業用水綜合重復利用率達到89%(含火電),年節水近0.5億m3。
(3)大力促進全民節水。加大節水宣傳力度,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節水宣傳月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節水宣傳,使節水意識深入人心。
近年來,國家加大兩庫上游水資源建設和保護的投資力度,實施了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國家下達投資與建設所需資金差距還很大。目前,僅永定河流域就有6.67萬hm2水澆地需要發展成為節水灌溉形式,全市仍有5 400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需要治理。
長期以來,張家口市為保護下游水源做出了重大貢獻,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制約,僅為下游輸水損失累計達五六千萬元。但是,目前仍未建立起有效的上下游水資源的補償機制。
張家口市水資源的形勢十分嚴峻,資源日趨緊張。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建議各級水資源管理部門要嚴格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繼續實行計劃用水指標管理,將用水指標落實到各縣區、各用水戶;嚴格取水許可、鑿井管理和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水資源管理;推進水資源的科學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水資源論證制度;嚴格限制工業自備井水的開采使用;抓好集中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工作;借鑒其他地區或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長期有效的上下游水資源管理機制,合理有效地開展水資源保護工作,做到上下游水資源優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