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發,李澤輝,羅 杰
(1.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2.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工程管理局,河北遷西 064309)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水利行業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水利信息化行業管理逐步強化。特別是在“十五”期間,為適應水利現代化的新要求,《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綱要》、《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金水工程"規劃)》等文件相繼頒布出臺,確立了水利信息化綜合體系的核心地位與作用,明確了”統一規劃,各負其責;平臺公用,資源共享;急用先建,務求實效"的全國水利信息化發展思路,為水利信息化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水利部、海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引灤工程管理局(以下簡稱引灤局)已初步實現了防汛信息的自動采集、實時傳輸和防汛輔助決策支持,實現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庫實時工情的自動采集、實時監視和遠程控制以及水庫水質信息的自動采集、實時傳輸、分項處理、遠程控制。這些信息化項目的建設,為實時掌握潘家口、大黑汀水庫的各類工情信息,提高潘大水庫工程管理水平,確保天津、唐山兩市的供水安全、灤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引灤樞紐工程位于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灤河干流上,是灤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是集防洪、生態與環境保護、農業灌溉、工業和城市生活供水、發電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由潘家口水利樞紐、大黑汀水利樞紐和引灤樞紐閘三部分組成,目前信息化建設項目已涵蓋樞紐工程各個方面。
潘家口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域面積33 700 km2,占全流域面積的75%。潘家口水利樞紐工程是引灤工程的龍頭,于1975年10月動工,1979年12月下閘蓄水,1985年基本竣工,1988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潘家口水庫為大(I)型多年調節水庫,總庫容為29.3億m3。
大黑汀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潘家口水庫主壩下游30 km處,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區間流域面積1 400 km2。工程自1973年10月開工,至1982年基本竣工。其作用是攔蓄潘、大兩水庫區間來水,調節潘家口水庫下泄水量,抬高水位,向天津市和河北省唐山市供水。大黑汀水庫為大(Ⅱ)型年調節水庫,總庫容為3.37億m3。
引灤樞紐閘是引灤入津和引灤入唐工程的咽喉,通過引灤總干渠與大黑汀水庫相接,其作用是調節引灤入津、引灤入唐的流量。
經過多年建設,引灤樞紐工程信息化已涵蓋多方面管理工作,各信息化項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均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在洪水預報和供水調度方面,相繼建成了潘家口水庫防汛調度決策支持系統、水情廣域網自動聯機預報系統、洪水預報系統等;在防汛信息采集、處理和應用方面,先后建成了氣象衛星云圖接收處理系統、中央氣象臺衛星信息傳輸接收系統、氣象信息網絡查詢系統、氣象常規監測自動化系統等;在防汛通信系統方面,先后建成了Ku衛星地面站、VSAT衛星應急通信網、2 500門交換機、潘大水庫SDH專線傳輸系統、潘大水庫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等;在計算機網絡及監控方面,先后建成了潘大水庫計算機網絡、海委至潘家口2×2M長途專線、引灤信息網、潘家口大壩安全監測系統、閘門自動化監控系統、工程視頻監視系統等;在發電機組計算機監控方面,先后建成了潘家口水庫常規機組計算機自動監控系統 (一期工程)、大黑汀5號機組計算機自動化監控系統、大黑汀 3號、4號機組機電及自動化系統等。
引灤樞紐工程信息化已經不同程度影響并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管理運行模式,目前在網絡覆蓋、通信容量、信息數量、工作質量上已基本滿足全局管理工作的需要。但是,在信息采集、數據處理、信息共享、信息傳輸、信息利用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如,部分工程設施還存在自動化監控監測的空白,在功能覆蓋、可靠性、業務能力方面特別是面對突發性災害的搶險救災指揮調度所要求的綜合能力、網絡機動性、抗毀能力還不夠強。
雖然引灤樞紐工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效,但依然存在著管理手段不夠先進、信息化建設缺乏集中統籌規劃、投資力度不夠大等實際問題,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加大力度,加強改進,持之以恒地推進信息化各項工作。目前,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部分干部職工對信息化認識不夠,必須加強宣傳和引導,教育并培養干部職工形成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本職工作中的習慣;信息化、自動化項目的運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統籌規劃;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存在獨占信息資源、重復開發、信息浪費的現象。
在信息化系統運行中時有發現網絡木馬病毒在局域網中傳播的現象,網絡用戶沒有做到有效管理和及時維護,致使上網用戶無節制地占有本來就不寬裕的帶寬資源,嚴重影響了以網絡為運行環境和信息交換平臺的自動化系統的可靠運行。
由于對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認識不足以及系統建設經費的限制,網絡信道、網絡結構、系統數據備份等存在著不安全因素,網絡上防病毒、防黑客攻擊的保護措施也比較薄弱。
水利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利現代化的基本標志和重要基礎。近年來,全國信息化建設強勢推進,水利行業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成為水利各項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信息化技術在水利行業的應用以及與社會其他行業、領域的協作、互動效果日益凸顯。加快水利信息化發展已勢在必行,必須積極應對,理清思路,按照“全面規劃,統一標準,分級建設,強化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進行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寬帶網絡、GIS、互聯網、數據存貯、信息服務等前瞻技術,建立國內同行業先進的信息化體系,為工程管理的現代化提供先進的技術手段。
引灤樞紐工程作為天津、唐山地區重要水源的控制工程,擔負著天津和唐山市居民生活、工業和農業用水的任務。30年來,工程綜合效益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目前累計實現供水328億m3。其中,向天津市供水140億m3,向唐山市和灤河下游供水188億m3。但近年來卻面臨水資源日漸短缺、水質形勢不容樂觀、水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難題。為保證引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確保受水地區用水無憂,應進一步調整工作思路,加快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步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數字化、網絡化等現代高新技術,全面提高工程管理和綜合效益提升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提供準確、全面、及時的信息支持,為各項業務調度指揮、管理工作提供先進、實用、可靠的現代化技術手段。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按照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部署以及水利部、海委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爭取實現引灤樞紐工程三大管理體系的信息化、自動化和電子化,即防汛調度決策指揮體系的信息化、水利工程管理體系的自動化、辦公政務體系的電子化。
(1)實現防汛調度指揮的智能化、信息化,實現工程管理監測監控的自動化,實現辦公政務的網絡化、電子化,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2)使現有各類管理信息得以充分利用,通過信息整合和系統數據平臺的建設和完善,提高防汛信息、工程信息和政務信息的利用率,為領導的調度指揮和管理決策提供技術和信息的全方位支持。
(3)開展全局職工的網上業務技能培訓,實現職工培訓、考核、測評的網絡化,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教育、文化宣傳,全面提高引灤局職工的政治和技術業務素質,為引灤局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4)通過建設防汛應急移動通信系統,使引灤樞紐工程在遭遇 50年一遇以上的特大洪水時實現防汛調度指揮中心與現場之間的數字通信,提高引灤局在特殊氣候條件下的抗災能力和通信保障能力。
時代的進步必將使信息化在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不斷加強,必將有效促進水利建設、管理的調整、轉換和升級。水利工作是基礎產業與設施,應大力發展信息化以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水利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大對信息化資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物質資源的使用,從而使有限的水資源更好的予以利用,趨利避害,減少消耗,改變傳統水利行業的發展模式。
在今后一段時期,引灤樞紐工程信息化建設工作仍然艱巨,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努力把引灤樞紐工程建設成為水利系統現代化工程的示范單位,建設成為我國水利系統率先實現工程管理“數字化”管理的榮譽單位,同時不斷鞏固保持信息化發展成果,全力推動引灤樞紐工程信息化工作水平再上新的臺階。
[1]譚華,劉耘,桂文軍.水利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初探[J].人民長江,2002,33(12):41-43.
[2]蔡陽.金水工程建設與展望[J].信息網絡安全,2005(5):16-17.
[3]邵東國,劉武藝.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水利,2004(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