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紹盛,方天縱,笪志祥
(天津市水務局,天津 300074)
于橋水庫是天津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位于天津北部薊縣城東4 km處,處于燕山山脈邊緣地帶的州河盆地,是一座山谷型盆地水庫,水庫周邊地區總面積為644.08 km2。同時,于橋水庫還是天津市唯一的一座大型調蓄水庫,以城市供水、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等,總庫容15.59億m3。
水庫周邊農田和果木等噴灑農藥、施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周邊村落的污水、禽畜養殖污物以及水土流失等一直是于橋水庫的重要污染源,嚴重威脅著于橋水庫的水質。但是,由于受資金和技術等問題的制約,在目前還無法解決庫區村落農業人口大規模搬遷的情況下,需要探索經濟上、政策上、技術上可行的水質保護對策,而建立、實行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則是減少庫區水污染、確保于橋水庫水質安全的切實有效對策。
據調查統計,于橋水庫周邊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農業用地和森林覆蓋地,其中旱地和水田占庫周總面積的33.01%。居民居住地占庫周總面積的9.14%,大于流域內城鎮面積的比例,表明庫周是整個流域內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養殖魚塘共有340余個,占庫周用地14%,總占地面積11.2 km2[1]。
水庫周邊居住著12萬居民,頻繁的人為活動使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農作物生育期中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伴隨著降雨徑流進入水體造成污染等。據統計,庫周水土流失現象明顯,每年流入于橋水庫的懸移質輸沙量有12萬m3。這些特征說明非點源污染成為影響目前水庫水質的主要污染源。另外,隨著水庫旅游業的發展,庫周警戒區和一級保護區內逐漸建起了大大小小百余個飯店旅館,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成為水庫徑流輸入負荷來源之一。
據天津市于橋水庫管理處1999年調查統計,入庫水中總氮平均含量為3.70 mg/L,總磷平均含量為0.08 mg/L,由此推算總氮和總磷的年入庫量分別為1 933和18.9 t。這些污染物主要來源于點污染和面污染。在汛期降水產流時主要是面污染,在非汛期主要來源于各排污口的點源污染。另據有關科技人員2007年對于橋水庫庫區斷面水質進行的評價得出,在汛期于橋水庫庫中心和壩上均為Ⅲ類水,主要污染物為非離子氨和高錳酸鹽指數;在非汛期,庫中心為Ⅱ類水,壩上為Ⅲ類水,沒有超標物;年平均水庫水質為Ⅲ類水[2]。
近幾年,隨著庫區經濟的迅速增長,于橋水庫水污染趨勢加劇,富營養化加快,這對天津市的供水水源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應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
有關生態補償理論的研究在我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生態效益補償依據、補償標準、補償范圍、補償辦法等方面,并于2001年l1月開始在我國一些省份和自然保護區開展試點工作。生態補償是指通過對損害(或保護)資源環境行為進行收費或收稅(或補償),提高其行為的成本(或收益),從而促使損害(或保護)行為的主體減少(或增加)因其行為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或外部經濟性),來達到保護資源的目的。生態補償原則是“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即以市場和經濟手段調節相結合,形成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局面[3]。
建立和實施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加強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制度安排。《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要立足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方針,處理好發展農業生產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同時,明確指出: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為此,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建立穩定的補償資金來源渠道,明確補償環節、補償主體、補償標準和補償辦法,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為了保護水源地的水質,須對水源地保護區的污染進行嚴格控制。目前對于水源地保護區內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還需做出更嚴格的規定。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國家正在研究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天津市也在積極開展和籌備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方面的工作。
于橋水庫周邊分布著128個行政村、12萬人口、6666.67 hm2耕地果園。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是由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向對環境無污染的生產方式的轉變。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主要使用農家肥,要求不得使用任何對環境有污染和殘留的農藥、化肥,對農藥、化肥的使用要求比綠色食品更為嚴格,因此其產量相對較低。如果在于橋水庫周邊生產有機和綠色食品,則區域農產品的產量和經濟收入會有一定程度減少,這在一定時期勢必會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一定影響。
為了保護水源地水質、調動水庫保護區內農民的積極性,應對于橋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的農業生產實施必要的生態補償。同時,制定政策給予農民適當的經濟補償,鼓勵和扶持他們進行有機和綠色食品生產,落實好相關政策,可以大幅度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
畜禽養殖污物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據統計,我國豬禽年產糞8.3億t,年排放污水近80億t。按糞便排泄量計算,1頭豬和1只雞的排糞量分別相當于2個人和0.1個人的排糞量;按BOD5(5 d生化需氧量)的排泄量計算,則1頭豬和1只雞的排泄量分別相當于13個人和0.68個人的排糞量[4]。再加上牛、羊、馬、兔和鵝、鴨等的排泄量,數量之巨大不可想象。這樣巨大的畜禽養殖廢棄污物未經無害化處理而隨意堆棄、排放,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隨著畜禽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畜禽養殖廢棄污物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加劇,控制和消除畜禽養殖廢棄污物對環境的污染已刻不容緩。要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實施經濟補償和技術援助,建設禽畜污物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如目前比較成熟的沼氣池、濕地生物技術處理法、污水處理設備等。
于橋水庫周邊冬春季節,由于降雨少、易干旱,裸露的地面在風力的作用下,易產生風蝕。大面積的耕地冬春季裸露,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而且形成的風蝕還導致土壤養分的流失。因此,要抑制地面裸露,防止揚塵污染和風蝕。具體治理措施如下:鼓勵和補償農民合理利用土地,營造農田和牧場防護林;冬春季造林種草,種植各種飼草、果樹;推廣冬春播保護技術;實行保護性耕作(即免耕法),從根本上取消鏵式犁翻耕,把作物秸稈留在地里并覆蓋地層表面,春播時采用免耕播種機在保留地表覆蓋的前提下免耕播種。這樣,秸稈留在地里變成有機肥,增加了土壤肥力,這種做法不僅保水、保墑,同時也減少了冬、春季的農田揚塵污染,保護了環境。
于橋水庫周邊水土流失治理應將工程建設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按照水土保持構筑“三道防線(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保護飲用水源”的工作思路,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綠化造林、生態農業建設和庫(河)帶建設等納入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發揮生態效益的目的。培育和保護于橋水庫周邊區域內林木灌草資源,提高生態林質量,發揮生態林的功能。增強人們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管護意識和責任,保護于橋水庫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
薊縣有關部門應統一劃定治理區,訂立鄉規民約,明確界限,組織管護人員專門負責管護。同時,各有關部門還要加強對水土保持建設成果的管理,使其效益持續發揮。
建立援助合作機制,讓保護區外的農民能夠分享生態保護所產生的效益。政府可以拿出一定的財政收入來支持區外農民加入到區內的管理工作中來,同時還可以制定一定的政策來引導保護區內與保護區外群眾在邊緣地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食品精深加工業等,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從而將保護生態、保護于橋水庫水質安全與解決“三農”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緩解生態保護區的人口和環境壓力,加大移居住地的技能補償,創造就業機會,防止農民再次返回原居住地。
要加強生態立法,使政府對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標準有相應的執行依據,提高當地農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
當地政府也要根據當地條件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將農業生態補償制度法制化,促使當地經濟、社會、人口協調發展,從而為保護于橋水庫的水質安全提供保證,同時也促進當地“三農”問題的合理解決。
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作為一種綜合生態、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適應性的管理機制,有著迫切的社會需求,并越來越被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所重視,但其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法尚存在許多爭議。在機制建立和實施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幾點:
(1)可行性研究。為了保證于橋水庫周邊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建立,需要對其實施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對庫區周邊生態環境的現狀、產業結構、經濟社會狀況和有關政策進行詳細調查、研究分析和論證。
(2)農民參與。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是為廣大農民謀利益的,要通過大力宣傳、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強生態農業投資和優惠政策制定吸引農民,讓農民參與其中,增強其主體地位,發揮其積極性和能動性。
(3)科學發展。任何機制隨著時間空間的推移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根據時空差異,針對具體情況,適時補充和完善。通過研究,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符合科學發展的補償標準、內容和范圍。
(4)相關機制借鑒。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一種新的機制,可以借鑒正在逐步完善的生態環境系統補償機制和其他成熟的補償機制,使其更加完善、可行。
(5)理論價值。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施后,為充分考慮其所發揮的作用,需要對功能改變的理論價值與現實價值分別進行計算,通過比較得出機制實行的價值。理論價值與現實價值的比較,可為決策者和參與者提供更具說服力的信息。
[1]王秋蓮.于橋水庫周邊降雨徑流污染特征和來源分析[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優秀論文集(上卷)[A].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7:449-452
[2]王立林,王鴻雁,杜玉鳳.于橋水庫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及趨勢分析[J].海河水利,2007(3):18-20.
[3]章家恩,駱世明.現階段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實踐和理論問題探討[J].生態學,2005,24(11):1365-1370.
[4]趙萬明.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的原因與治理[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