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創建于1950年,前身為東北人民政府農林部哈爾濱水產試驗場,是我國建立最早的淡水水產科研機構,隸屬于農業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其主要任務是面向黑龍江流域和北方寒冷地區漁業生產,以北方主養魚類和冷水性魚類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事魚類增養殖、遺傳育種、水產生物技術、漁業資源和漁業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性、應用基礎性研究工作。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42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42人,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6人,享受政府特貼專家16人,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2人,研究生導師17人。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下設養殖、育種、生物技術、資源、環境5個研究室;綜合、人事、科研、開發、財務、后勤6個職能處,信息中心、科學實驗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3個支撐機構。擁有農業部、黑龍江省、水科院重點實驗室各1個,建有實驗基地3個、野外觀測臺站1個;同時,還擁有“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農業部黑龍江流域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多個依托于所建立的研究或中介機構;擁有科研實驗用房1.2萬平方米,5萬元以上儀器設備87臺(套),價值近2000萬元;出版專業期刊《水產學雜志》,作為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與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芬蘭、臺灣等40多個國家的相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多年來形成的優勢與特色為基礎,以著力解決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方向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為主線,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十大重點研究領域框架下,逐步形成了涵蓋水產養殖技術、遺傳育種與種質資源、水產生物技術、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漁業生態環境與水產品質量安全5大研究領域12個專業研究方向的學科體系。
自建所以來,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經過全所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在科學研究領域,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省部級等重大科研計劃項目800余項,取得科研成果140余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9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瞄準漁業生產實際,以品種開發帶動產業經濟發展,實現致富一方農民,保護一個物種的目標,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推動了全國漁業尤其是“三北”地區冷水性漁業的快速發展。
1996年我所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百強研究所”,1997年被原國家科委確定為改革與發展重點研究所。2006年,在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能力評估中,我所在全國排名第21位,在農業部直屬科研機構中排名第8位,在全國水產行業和黑龍江省(含中直單位)均排名第1位。2003年和2009年我所兩次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進入國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自進入科技創新體系以來,綜合實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已逐步建設成各類設施完善、科研儀器先進的現代化水產研究機構,在冷水性魚類研究和魚類生物工程育種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所職工正以飽滿的熱情、拼搏的精神,按照“突出特色,保持優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總體思路,為把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建成“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水產科研機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