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強,盧永國,付春艷
(1.黑龍江省泥河水庫管理處,黑龍江蘭西151500;2.木蘭縣水利規劃勘測設計隊,黑龍江木蘭151900)
鹽堿土在世界分布廣泛,其中以亞洲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我國鹽堿土主要分布在黑、吉、遼、冀、魯、豫、晉、新、甘、青、寧、蘇、浙、閩、粵以及內蒙等省、市、自治區。按其所屬地區、成土條件和主要理化性質,通常分為:①東北、內蒙草原及濕草原地區內陸低地和湖階地的草原鹽堿土;②西北、華北和華東地區低階地及三角洲沖積平原的泛濫平原鹽堿土;③自遼東半島經渤海灣南至長江三角洲,最南至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濱海鹽堿土;④西部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區的荒漠與荒漠草原鹽堿土;⑤灌溉地區的局部次生鹽堿土。
我國灌區土壤次生鹽堿化現象發生的原因,除不利的自然條件外,主要是對于鹽堿化的預防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發展灌區灌溉的同時,對除澇抗堿工作沒有很好地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有些新的灌區,原來土壤含鹽,地下水位高,發展灌區時對排水注意不夠;有的灌區,原有的排水系統因不能適應渠系規劃的要求而被打亂,新的排水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也有一些灌區,排水系統不夠完善或因管理不當,坍塌淤塞嚴重,失去了排水作用;同時也有一些灌區,所采用的農業技術粗放,灌水技術不良,土地沒有很好平整,灌水定額過大,因而有不少水量損失,補給了地下水。由于以上原因,而招致灌區地下水位的上升,結果造成土壤鹽堿化。此外,還有些地區由于水稻種植區分布不當,或平原水庫的位置選擇得不好,對周圍的滲漏水沒有很好處理,因此影響了旱作地區地下水位的抬高,引起土壤鹽堿化。
灌區土壤次生鹽堿化,是當前農業生產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引起嚴重注意。
灌區土壤次生鹽堿化主要是由于礦化度較高的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因此,預防灌區土壤發生鹽堿化,關鍵在于控制地下水位。一方面,應采用水利、農業的綜合措施以減少地下水來水量;另一方面,對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還應適當采取排水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應采取水利、農業相結合的綜合性措施,其內容大致包括以下3個方面:
1)存在鹽堿化威脅的地區,在發展灌區、興修灌溉系統的同時,必須修建完整的排水系統,以便控制灌區地下水位的上升;灌區已有的排水系統,如因缺乏養護管理而坍塌淤塞,必須加以整修。
2)在低洼易澇地區,要預防灌區土壤鹽堿化,必須首先消除內澇。實現河網化,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3)在地勢低洼且排水無出路地區,必要時進行揚水排水。
1)合理安排種植計劃。在經營管理中,合理安排水稻和旱作區的位置是有重要意義的。一般水稻的種植應盡量集中在地勢較低的地區,使稻田的滲漏水不致影響旱作區的地下水位。在水旱輪作區,應以支渠所控制的面積為輪作單位,整片種植水稻或旱作,不應插花種植。在水、旱輪作區交界處,并應修筑深度較大的排水溝以攔截水稻地區的地下水。
2)制定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采用淺水(小定額)勤灌,避免大定額灌水,以防止深層滲漏。
3)采用合理的灌水方法(園田化的溝灌、畦灌等),正確選擇灌水技術要素,以達到灌水均勻,避免深層滲漏。
4)嚴格實行計劃用水,避免水量的浪費。
5)維持各級灌溉排水渠道、堤防及建筑物的良好狀態,防止渠道的潰決和排水溝的淤塞。
6)采用晝夜連續灌水的工作制度,在停止灌水時,應將渠道及時放空,以免余水庫滲入地下水。
7)采用防滲截滲措施以減少渠道的滲漏量和攔截水庫、沉沙池周圍的滲流。
8)縮短渠系進水時間,在冬季應停止進水,沖洗鹽堿土的時間應盡量縮短。
9)修建防洪堤及截流溝,以防止洪水或地下水流侵入灌區。
1)實行正確的輸作制度,以建立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
2)實行正確的耕作制度,如進行深耕和灌水后的及時中耕等工作,以達到保墑、減少土壤蒸發及降低土壤溶液濃度。
3)進行土地平整工作,以消滅斑點鹽堿現象,并給實施正確的灌水技術創造條件。
4)造林植樹。在灌區植樹可以減少風速,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可以減少地面蒸發量,減少上升至地面的鹽分。此外,渠旁林帶可以吸收渠道滲漏水量,降低地下水位,起到生物排水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的鹽堿土改良治理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治理效果為世界所公認。進入21世紀,由于人口的增加、耕地減少、淡水資源匱乏,在目前的耕作條件下單位面積的產量已近增長極限,為保證充足的食物供應,就要提高單產和土地生產力以及開辟新的土地資源和食物資源,鹽堿土資源是很重要的中低產土壤資源之一。開發利用鹽堿土對保護人類生態環境,進行國土綜合治理,促進農牧業生產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1]焦杰.國內外鹽堿地改良研究概況[J].山東農業科學,1980(0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