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輝,鄭廣新,魏建華
(五常市龍鳳山灌區管理局,黑龍江五常150208)
龍鳳山灌區于1998年開始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10 a來主要干渠建筑物已基本是配套,部分干渠進行防滲,整修排水輸水干渠,項目區總干渠通過渠道襯砌和防滲、配套整治病險工程、設置量測水設施,提高了渠道輸水能力,減少了水量損失,但末級渠系工程卻沒有進行改造。目前灌區工程仍存在渠系滲漏、支渠以下工程調控能力差、排水系統不健全,單位面積用水定額高等問題,制約了項目區的發展,水土資源未得到充分發揮。根據調查統計灌區現有斗農渠834條,長696 km,渠道斷面大多為梯形和U形。僅在斗渠上采用混凝土和U形槽護砌,護砌長度為35 km,護砌率為5%;斗農渠建筑物配套率不足65%,完好率為29%。目前,灌區內斗農渠兩級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數在0.35左右,極大地浪費了水資源。
龍鳳山灌區從2002年起開始試行建立用水戶協會,到2004年在全灌區已組建了27個用水戶協會,并均已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用水戶協會組建后打破了過去由灌區獨家管理的舊體制,建立起灌區管理局+用水戶協會+用水戶的新型管理體制。
作為全國大型灌區水價改革的試點單位,從2001年秋開始進行水價改革試點,先后進行了農民負擔調查、供水成本測量、復核、申報待批復階段工作,到2004年4月,黑龍江省物價局、黑龍省水利廳正式批復執行,基本完成了項目區水價改革的第一階段工作。水價改革從根本上打破了“大鍋水”的局面,即:①從計價方式上改從過去的按用水面積計價為按用水量計價。②改不計成本的政策性收費為核定成本、政策定價收費。③改委托代收為灌區管理局面對各個用水戶,直接按用水量收費到戶。④為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奠定了基礎。
①田間工程設施缺乏,靠原始方式調節用水。建筑物不配套,渠系紊亂,供排不分,供水不均且難控制,影響了供水質量全面提高。②局部渠系建在牤牛河谷漫灘,土層薄,滲漏嚴重,損失量大且不安全,用水戶需投入的維修量大,負擔重。③由于缺乏控制工程調節灌溉用水,和合理的渠系規劃,渠系紊亂灌溉方式仍為串排串灌和大水漫灌,不利于計量供水、節約用水和水稻病蟲害防治,不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④目前由于工程設施不配套,只能在支渠進水口進行計量。
①隨著龍鳳山灌區節水續建配套逐步實施,末級渠系對骨干工程效益的制約日顯突出。龍鳳山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只進行到干渠和少部分支渠分水閘工程,末級渠系存在臃堵和滴漏,節水增產增收的目的只達到了一半。②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減輕農民負擔政策出臺,更調動了個體農戶的積極性,生產管理水平較高的農戶希望在通過節水增產增收方面走的更遠,同時他們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護。③加速末級渠系改造可以進一步細化量化灌溉用水到地塊,有利于調動各家各戶的節水積極性,也更適合目前的農村管理體制,因此有一定的群眾基礎。④中央財政部水利部將龍鳳山灌區列入末級渠系綜合水價改革試點,為啟動末級渠系改造創造了外部條件。
①通過末級渠系節水改造成效可實現節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實現灌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了細化管理,促進節水,有必要把計量供水延伸到支渠以下級渠系。只有細化管理,才能調動供水戶和用水戶的積極性。②可解決目前龍鳳山灌區工程現狀不適應進一步細化計量供水的需要。③加強灌溉管理,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是農民實現增產增收的途徑之一,也是農民通過節水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輕農民負擔的途徑。④龍鳳山灌區實行支渠以下工程交用水戶協會管理,末級渠系改造不僅從經濟上支持了支渠以下工程建設和管理,而且會調動用水戶協會在建設和管理中的積極性,促進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科學管理,進一步推動節水灌溉,保證水費收繳到位。
總之,實施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可以使工程狀況進一步改善,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利于實現節水灌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利于農民增產增收,農業增效,實施龍鳳山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是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