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越,田曉靜,楊曉旭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管理,黑龍江大慶163311)
大慶地區過去是一個總面積達2.1萬km2排水不暢的淺蝶形盆地,水文專業術語稱為閉流區,該地區經常遭受雙陽河洪水、明青坡水和當地降水的洪澇災害。隨著大慶油田開發和石油化工的迅速發展,大慶地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石油和石化生產基地,也是黑龍江省主要農牧業生產基地。1966~1968年興建了大慶地區原有的防洪排水工程,包括安肇新河、肇蘭新河。但由于標準低、不配套、年久失修、淤積堵塞、基本上起不到排水和泄洪的作用,尤其是下游河道更為嚴重。1986、1987和1988年連續3 a大水,使大慶地區直接經濟損失達6億元,特別是1988年洪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那些都是從春到冬,常年防汛,勞民傷財,群眾不勝其苦。因此建設一個高標準高、蓄泄設施信息化好的大慶地區防洪工程體系意義十分重大。
1987年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提出大慶地區近期防洪規劃報告。水利電力部松遼水利委員會于1987年8月25日以松遼(87)規辦字第11號文批準大慶地區防洪規劃。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主管領導多次視察大慶,并與大慶市、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石化總廠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商討采取集資辦法修建大慶防洪工程。1988年11月,國家計劃委員會同意修建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由黑龍江省計劃委員會審批。1988年11月31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召開了大慶地區防洪工程建設問題協調會議,會議決定1989開始修建大慶地區防洪工程,工程分三期進行建設;工程建設資金由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石化總廠、水利部和地方共同承擔;工程建設實行按工程投資落實項目,分別由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石化總廠和黑龍江省水利廳負責包干建設;成立大慶地區防洪工程建設指揮部,組織領導工程建設。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交付使用后,工程管理實行處、所、站三級管理體系,管理處下設4個管理所、1個防洪機械搶險隊和28個管理站。管理工作堅持以保證工程安全運行、保證受益地區防洪安全、保證洪水及生活與工業廢水排泄、保證工程效益發揮的“四保”為前提,以工程管理規范化、測報調度自動化、工程維修機械化、辦公微機化的“五化”為目標,防洪工程設施逐年完善,科學調度水平逐年提高,在防洪工程改、擴建等維修上投入資金累計達9 034多萬元,有效地強化了工程防御洪水能力。
大慶防洪工程效益范圍內的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截止2005年,累計生產原油18.6億t,天然氣893.6億m3,上繳各種資金并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實現年產原油5 000萬t連續27 a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特別是在抵御1998年特大洪水的斗爭中,通過實施早泄洪、騰庫容、蓄泄結合、錯峰排水等有力措施,滯、蓄洪水7.45億m3,減災效益達12億元,為大慶地區乃至哈爾濱市的防洪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大慶地區防洪工程安肇新河下游河道堤防還承擔大慶市防洪搶險的第三道防線的任務。
工程運行以來,確保了受益地區的工、農、牧業正常生產和人民生活,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大慶地區防洪工程承擔著大慶地區城市生活廢水、石油石化企業工業廢水的排放任務。自1992年大慶防洪工程竣工并正式移交以來,累計為受益地區排放洪水和工業、生活廢水33億m3。
進入新世紀后,大慶防洪工程管理處在建設測報、科學調度的前提下,首開了黑龍江省利用蓄滯洪區建設濕地的先河,并正在將這項公益性事業,穩步的向所轄的各個滯洪區推廣。如北二十里泡滯洪區,就被開發為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前導,由于對滯洪區內洪水進行了合理的調蓄,使這塊僅僅是滯洪的5 050.39 hm2面積濕地,對調節當地的小氣候、增加空氣濕度、減洪防澇、調節雨水徑流、降解自然來水中的有害物質、美化城區環境,尤其是每年可補充地下水近千萬立方米,對恢復大慶地區惡劣的地下水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該滯洪區核心區域被黑龍江省認定為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唯一的“城市中的濕地”。
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管理處屬自收自支型水管單位,執行財政部頒發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管理處以征收受益區內石油石化企業的排水水費為主要收入來源。實行“一級所有,兩級核算,三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系。與建處初期相比,消費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992~2006年水費總收入6.4037億元(其中2003~2006年防洪保安費1.77億元)。
大慶防洪工程的投入使用,為大慶的建設發展,石油化工的穩定生產提供有力保障。這一成績來之不易,是參與建設的各設計、施工、監督、管理移交單位共同努力的結果。
[1]劉群義,王延平,李勇士.大慶地區防洪工程蓄水興利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5,33(4):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