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萬波,霍秀坤,邱萬江
(1.密山市富密灌區水利水保總站連珠山分站,黑龍江密山158300;2.密山市富密灌區水利水保總站,黑龍江密山158300;3.密山市集賢灌區水利水保總站,黑龍江密山158300)
密山市富密灌區農業綜合開發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以下簡稱“項目”)位于密山市西部穆棱河中下游左岸沖擊平原,建設規模為節水灌溉水田0.85萬hm2,設計灌溉保證率p=75%。渠首攔河壩其中一座,位于雞東縣境內穆棱河上,設計年取水量8 708萬m3,最大設計取水流量13.84 m3/s。渠系水利用系數0.68,灌溉水利用系數0.65,全灌溉期凈灌溉定額6 825 m3/hm2,毛灌溉定額10 500 m3/hm2。項目建設任務是對富密灌區進行節水配套改造,建設節水型灌區。主要建設內容為整修渠道5條,長75 km,襯砌渠道4.4 km,重建閘、涵等構造物 26座,工程量為:土方139.37萬m3,混凝土方0.72萬m3,沙石方0.93萬m3,投資1 918萬元。該項目2008年開始建設,計劃2 a時間完成。
密山市富密灌區原為穆棱河上多渠首取水灌區,除主渠首東海壩外,還有廣密壩、青墾壩和三新壩3處堆石攔河壩渠首,3處渠首承擔灌溉面積1 467 hm2,占灌區灌溉面積的17.3%。項目設計時穆棱河東海壩以上理論計算來水量基本可以滿足設計水田灌溉用水,僅在抽穗揚花期缺水188萬m3。所以考慮將3處堆石攔河壩渠首取消,灌溉面積由東海渠首承擔。
實際運行中,富密灌區是一個春灌期來水量理論計算與實際來水量差值較大的典型灌區。由于沒有流域管理機構,灌溉期來水量不能統一調度、合里配水,上游超設計用水嚴重,東海渠首實際缺水期出現在每年的春灌期。據1984年牡丹江市水利勘測設計隊、密山縣水利勘測設計隊、雞東縣水利勘測設計隊編制的《密山市富密灌區整頓配套初步設計》調查,一般年份東海渠首泡田期來水量為1~6m3/s。1984年后,隨著上游農田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工業用水的增加,東海渠首春灌期來水量沒有大的改善。
廣密壩、青墾壩和三新壩3處渠首空流段(壩上無取水設施距離)總長43 km,一般年份春灌期引水基本可以滿足設計水田面積灌溉用水,即使在東海渠首斷流的枯水年,仍可攔取區間地下水補給河道水量1.0~1.5 m3/s,對富密灌區抗春旱保春種發揮較大的作用。所以,項目建設完成后,3個渠首仍作為抗旱水源予以保留。將東海渠首供水系統與3個渠首供水系統相結合,實行春灌期多渠首供水,補充東海渠首春灌期來水量不足;豐水期由東海渠首供水,有利于灌溉管理。待穆棱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實行統一管理和調配后,再取消3處渠首。
節水灌溉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由于資金所限,項目設計采取的工程節水措施僅為襯砌八支渠4.4 km,節水工程措施少。渠系水利用系數由0.52提高到0.68,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0提高到0.65,全灌溉期毛灌溉定額由13 650 m3/hm2下降到10 500 m3/hm2,下降3 150 m3/hm2,全部為重修構筑物26座減少因構筑物老化失修跑水、漏水結果,而非渠道襯砌等工程節水措施和管理節水措施效益,工程節水措施在項目中基本沒有安排實施,距節水目標有較大的差距。
密山市富密灌區是典型的時段性缺水灌區,現有200 mm管徑的機電井264眼,雖然可以滿足抗旱補水需要,但運行成本高,水溫冷涼,影響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實施節水配套二期工程,大幅度提高灌溉和渠系水利用系數,將極大地改善灌區的用水條件,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灌區控制面積內還有可以發展灌溉的土地面積3 267 hm2,實施節水配套二期工程后,可以利用節約的水量擴大灌溉面積,建設大面積基本農田,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建設雖然采取的工程節水措施較少,但灌區的支渠以上構筑物和土方工程已經完成整修,形成了完整的灌區灌溉系統,具備了實施節水配套二期工程的理想條件。只有實施節水配套二期工程,進行以工程節水措施為主的配套工程建設,才能體現項目建設的節水作用
節水配套二期工程主要以工程節水措施建設為主,對斗渠以上的灌溉渠道進行防滲襯砌,襯砌渠道239條,710.7 km,其中干渠5條(包括分干2條),65.7 km,支渠52條,172.0 km,斗渠182 條,473.0 km。
在穆棱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未實行統一管理和調配以前,保留富密灌區的廣密壩、青肯壩和三新壩3處渠首,可對富密灌區的抗旱補水起到較大的作用;以項目建設為基礎,盡早實施節水配套二期工程建設,充分發揮項目建設的作用,把密山市富密灌區建設成為低用水高產出的節水型灌區。
[1]牡丹江市水利勘測設計隊,等.密山市富密灌區整頓配套初步設計[R].牡丹江:牡丹江市水利勘測設計隊,1984.
[2]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院.黑龍江省密山市富密灌區農業綜合開發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設計[R].哈爾濱: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