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娟,劉鳳榮,張祥敏,張叢風
(1.黑河市愛輝區水務局,黑龍江黑河 164300;2.黑龍江省泥河水庫管理處,黑龍江蘭西 151500)
黑河市愛輝區位于黑龍江省北部邊陲,小興安嶺山脈西北段,黑龍江上、中游右岸。全區總面積1.44萬km2,其中耕地面積近8.7萬hm2。
全區共有大小河流60余條,自然泡沼182處。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8億m3,70%保證率的年徑流量19億m3。地下水儲量約為6.7億m3。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7萬m3,但水資源的利用率極低,因此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區現有用于生活和灌溉的大小水源井4 479眼。
愛輝區位于高緯度地區,屬于中溫帶北部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較低,大地封凍時間長,全年蒸發損失小,夏季暫短炎熱而多雨。無霜期為125 d,最大凍深2.98 m,全年平均風速4.5 m/s(最大風速發生在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519.9 mm,蒸發量為1 180.6 mm,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時空、地域分配不均,差異較大。
愛輝區的民生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人畜飲水水工程、灌溉工程、排洪除澇工程等農田水利基礎工程等。
自2000年以來農村人畜飲水工程67處,新打飲水井67口,解決飲水困難人口31 838人,大牲畜1.62萬頭,新安裝自來水管線20處,解決人口11 569人。達標率為74%。
自2000年以來,愛輝區開始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借鑒20世紀90年代的試驗成果,相繼在沿江鄉鎮建設了一批旱田節水灌溉工程,穩步推進此項技術在愛輝區的廣泛應用。旱田節水灌溉的大田為管道移動式噴灌系統和卷盤式噴灌系統,柴油機驅動;棚室為機壓式滴灌系統,農用電提供動力。統計到2009年,共建設節水灌溉面積8 000 hm2,其中水田面積133.3 hm2,旱田噴灌面積3 133.3 hm2,噴灌大井212眼;滴灌面積約30 hm2,滴灌井440眼,抗旱中、小井1 384眼,面積達5 613 hm2。配套節水灌溉設備2 036臺套,其中噴灌設備1 596臺套,滴灌設備440臺套。節水灌溉工程2 036處,其中噴灌工程1 596處,滴灌工程440處。水田節水灌溉集中在宋集屯灌區和幸福灌區,主要為自流灌溉,宋集屯灌區年久失修,渠系淤積嚴重,建筑物完好率只有49%。幸福灌區由于設施損毀嚴重,渠道系統不健全,中間控制性工程非常缺乏。水田灌溉只有設計能力的30%。
截止2007年10月,愛輝區排洪除澇工程共完成了排澇溝267條,總長度為130.06 km,易澇面積50.7萬hm2,除澇面積達到0.54萬hm2,占13.48%,易旱面積3.28萬hm2,初步可灌面積為1.2萬hm2,占36.28%,同時改造中低產田面積達1 874 hm2。
受全球氣候的影響,惡劣和災害性天氣呈現上升趨勢,可以預見未來的農村水利工作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各種成災氣候條件勢必直接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構成威脅,糧食安全將更加倍受關注。從調研區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災害性自然條件,已經開始動搖農業生產的基礎,連續性的受災使農民生產條件惡化,抗御災害的能力更加脆弱,因此,愛輝區農村水利工作必將要應對諸多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
愛輝區地多人少,過去農民依靠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來應對缺少水利設施造成的氣候影響,減產少減收或不減收,好年景多打糧。但隨著氣候異常變化加劇,人為生態破壞的發展,旱澇和水土流失影響逐步形成深層次作用,已經開始沖擊農業生產的基礎。廣種薄收已不再屢試不爽,靠天吃飯的可靠性已大幅下降。旱澇成災作用加大,使減產或絕產機率激增,水土流失造成的地力劣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飲水安全受到影響,過去形成的水源,由于氣候影響,水位下降,出水量減少,原本安全的飲水,現在卻向臨界狀態逼近。從近幾年受災的情況已能說明這個問題。調研中發現近些年來農民對水利設施的依賴程度被提升,但愛輝區水利建設的欠帳大多歷時太長,已經形成沉淀,與農民需求的反差太大,有些鄉鎮,特別是西部鄉鎮,有的地方水利建設幾乎為零,更談不上旱可灌,澇可排。
國家農村水利投入體制的轉變所形成的影響是全局性的,首先,愛輝區地方財政盤子小,非常薄弱,“兩撤兩建”前愛輝區有2 000多萬元的結余,如今一塊地養兩套班子人馬,愛輝區卻落得靠轉移支付過日子,因此地方自籌最后都將轉嫁給農民。近年來工程項目建設的地方匹配份額都很大,投入比例中,國家、省里最多為50%,尤其“民辦公助”項目更是如此,地方投入負擔特別重,而市一級幾乎不承擔任何份額,因此,形成了有時有些項目明明很迫切,卻不敢申報的局面,害怕項目下來,自籌跟不上,項目無法推進,從而影響更加緊迫的項目的申報,這就造成了農民需求旺盛,而投入嚴重不足的狀態,這種負影響對農村水利建設工作的推動是根本性的。
從調查中發現農民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無論是排澇溝道,灌溉渠系、水源,還是飲水水源,水土流失治理,農作橋涵,可以涉及到農村水利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另一方面,農民的收益來之不易,底子也薄,有的是有投入意愿,卻能力有限,有的是有些能力卻沒有意愿,并且即使投入也是杯水車薪,真到了急切的時候,也只能小打小鬧,粗放而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這方面即有農民思想保守,靠天吃飯的想法在作怪,也有地多人少,單位投入壓力大的原因,比如,一條排澇溝工程,長1 000余米,就涉及2~3戶受益,而造價過萬元,每戶承擔4 000元以上,而地好年景才2 000多元收益,這還是用挖掘機簡單挖一下,建幾個涵洞而已。因此,即使農民在排澇和抗旱方面有著最迫切的要求,意愿強烈,但碣于基礎薄弱,底子薄,投入乏力,而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國家農村水利投入體制的轉變并沒有在農民那里得到回應,他們還沒對此形成認識,仍然是依賴國家依靠政府,國家不投我就等,有需要我就要,要不來我就靠,這既有底子薄,投入乏力的因素,也有小農意識在作祟,這對水利項目的推進是一種困境,時時出現尷尬局面,項目批下來,建也不是,不建也不是,建自籌沒有,不建完不成項目,建和不建驗收時都是挨憋,無法自圓其說,編來編去窮于應付。另外由于思想不開放,錯失良機,比如愛輝鎮的拉腰子村,水務部門在2006年將宋集屯干支渠清淤17.1 km,可以使200 hm2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作好了基礎設施準備,村上也與綏化接洽完成,但農民2 500元1公頃承包就是不干,非得多要,硬把對方給推了回去,然后自己還不種。雖然水稻補的也多,產量也高效益也好,鎮里和水務局去動員,積極性還是提不起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旱改水仍然不好推進,因為大豆現在收益也不少,雖是受災減產但和往年收入水平區別不大,同時水田費時,而農民地多,不可能顧此失彼,因此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和示范拉動,以項目說明問題。
過去幾十年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沒有形成規模,小打小鬧,東貼西補,不成氣候,不成規模,宋集屯灌區和幸福灌區破破爛爛,淤積嚴重,損壞失效和未建的建筑物達百余座;加子和宏偉灌區已然報廢,宏偉灌區干渠如今已用作除洪排澇,渠首坍塌;四嘉子灌區只有兩三個破損的建筑物,渠道剩個輪廓。其他水源工程更是嚴重缺乏,雖然每年都有資金,但對于全區的總體需求來說是杯水車薪,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年年抗旱,遇旱還旱,年年除澇,遇澇還澇,原因只有一個,臨時抱佛腳的工程太多,投入不足是根本用國家投入的資金干什么樣算什么樣,這樣惡性循環不扭轉,民生水利的局面很難有上好的起色。國家資金項目是有限的,而地方又無能為力。這就是當前最大的問題。子種方面,就水稻來說,開發培育跟不上市場,種出的產品,品質品象不好,口感也不隹,市場是不給面子的,賣不上好價錢對效益影響很大,這方面需要下力氣做工作,加大科研投入。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幾年來的水利建設使農業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程度上改觀,特別是經濟作物種植區,水利工程作用不可小視,效益都在三成以上,飲水安全工程更是使工程地的農民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雖然吃得有點艱難,但從總體上看,需求與供給差距太大,那么有沒有一些應對的措施呢,經過大面積走訪形成以下幾點想法可供參考:
調研開展的愛輝區地多人少,是一個客觀實際,也算是一個優勢;如就此不求上進,將影響農業現代化進步,也會形成瓶頸。走合作之路是揚長避短的有效途徑之一,借鑒農場化生產模式,可以擴展為公司化生產經營,也可以走股份制合作,當然協會合資生產經營等等都可以作為一種選擇。國家發布了土地流轉的政策為此打開了方便之門。這樣積跨步成千里,集中資源人力、物力生產可規模,投入有實力。
既然國家把一級政府的嘴強加給了愛輝區官塊土地上的人民,那么就應該對此作出補償,在某些的投資方面,就應在投資比例上和投資額度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給予扶持,1∶1的投資分配對養活兩套政府的地方來說太沉重了,因此,在投資決策時應該給予關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力量我們認為可以把愛輝地大人少的現況改造成農業生產的優勢,但反觀現狀,就水利行業來說,科研投入幾乎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從調研的情況看,愛輝區可稱得上科研投入的一個,其項目是寒區抗凍害試驗及2009的膜下滴灌試驗。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產質效,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
[1]趙運書.民生水利與科技創新[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S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