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啟東
(嘉蔭縣農業開發辦公室,黑龍江嘉蔭 153200)
嘉蔭縣是伊春地區主要的農業縣之一,現有耕地面積8.33萬hm2,其中:中低產田4.73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6.8%。這些區域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大型農機普及率低,長期以大豆為主要作物進行重茬種植,造成土壤板結、產量下降,農業科技措施落實受到局限,農民增收緩慢,成為制約縣域第一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據全縣目前農業生產水平,具體分析中低產田的低產原因和主要障礙因素,以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增產潛力,提高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為目標,研究和探討用財政及其它資金提高中低產田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以期能為今后全縣農業開發中低產田改造提供一些參考。
嘉蔭縣地處小興安嶺余脈,大部分耕地處于坡地與黑龍江沖擊平原之間,對抵御暴雨災害要求較高。特別是2005年和2006年連續2 a在春末夏初季節出現了強降雨,全縣40%農田面積因無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而減產和絕產。所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嘉蔭縣自1998年開始,歷時10余年的時間,通過國家、省、市縣專項資金投入為主,引導項目區群眾自籌,完成改造中低產田9 333 hm2,累計投入資金6 610萬元。通過對開發區進行水利、農業、林業以及科技等措施綜合建設,顯著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陸續建成了優質大豆種植基地5 300 hm2,北藥種植基地1 300 hm2,水稻種植灌區1 300 hm2,麥豆輪作區1 300 hm2,蔬菜生產小區330 hm2,其它330 hm2。每年增產糧食420萬kg以上,年增加農業收入1 100萬元。建成的項目區農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為今后全縣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奠定了基礎。
在目前的生產條件下,按全縣近3 a大豆平均1 950 kg/hm2為基數,上調450 kg以上為高產田,下調300 kg以下為低產田,上調和下調之間部分為中產田。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作物之間不同產量來綜合評價確定中低產田的數量和質量。
全縣目前中低產田按類型可分為4種:①漬澇型,面積1.93萬hm2,占總面積41%,主要分布在保興鄉東部和西部、向陽鄉東部以及烏云鎮西部和南部。②坡耕型,面積1.33萬hm2,占總面積28%,主要分布在滬嘉鄉、常勝鄉、青山鄉。③土壤板結型,面積1.2萬hm2,占總面積26%,主要分布在烏云鎮、向陽鄉和保興鄉。④干旱型,面積0.27萬hm2,占總面積5%,主要分布在局部地勢較高、耕作層含沙比例大的地區。
由于嘉蔭縣中低產田的分布位置和類型不同,低產成因也有所不同。
1)分布于烏拉嘎河、烏云河、溫河以及上馬奇河等黑龍江支流的流域范圍內,易受江水頂托、河水泛濫漫延的影響而形成大面積澇浦。
2)分布于局部洼地,在雨量較大的年份,地下水位高,土壤易發生次生鹽堿化,同時因土壤耕作層水分多,土壤三相比例失調,土壤黏重,通氣性差,結構不良,早期播種易使種子腐爛,出苗后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長。
3)分布于小興安嶺淺山區以下的沖積平原,在暴雨季節,坡積水下瀉,直接進入農田,導致澇浦。
此類中低產田主要分布于淺山、丘陵地帶,這類地塊在青山鄉所占比例較大。低產原因表現在兩方面:
1)經過多年的耕作活動,加之風蝕、水蝕等自然因素影響,生產中又沒有相應的措施來鞏固和維持水土平衡,導致水土嚴重流失,土壤耕層逐年變薄,形成了“破皮黃”和土壤母質完全裸露的地塊。
2)由于地勢較高,比降大,大部分降雨產生徑流迅速流走,降雨時雨水不易入滲,土壤蓄水能力差,使坡耕地成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造成土壤理化性質不斷惡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的下降,致使土地日益貧瘠,造成作物大幅度減產。
主要分布在保興鄉、向陽鄉、烏云鎮等大豆種植比較集中的區域。耕作時間一般都超過30 a,并因長期以大豆作為主栽品種,多年重迎茬,施用化肥過量且品種單一,重用輕養,導致土壤板結,地力嚴重下降。此外,農村小四輪拖拉機普及率雖然較高,但大型農機具比例偏低,耕作效率低,整地、播種作業達不到農機標準化和農藝的技術要求,造成土壤板結,犁底層上移,耕地的蓄水保墑能力和抗旱能力不足,致使糧食生產單產不高,小機械作業粗放經營的弊端亟待解決。
以增加糧食單產為目標,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廣先進耕作技術為手段,因地制宜合理組裝生產要素,挖掘資源增產潛力,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財政專項來帶動、引導集體及個人,進行多方籌措資金,進行綜合治理,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4.2.1 結合全縣農業發展總體目標,制定中低產田改造治理規劃方案
按治理必要性的輕重緩急和先易后難的原則確定開發步驟,做到近期有打算,遠期有安排,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使全縣各類中低產田能夠逐步得到開發治理。
4.2.2 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置
1)對有灌溉水源條件的中低產田,要多方籌措資金,并大力引導和組織農民投工出力,通過筑壩引水、打擊電井以及建泵站等工程措施調水灌田,合適的地塊實施旱田改水田,以稻治澇,變水害為水利。
2)對一些建水田沒條件、種旱田沒保證具有發展草原和林業優勢的中低產田,有計劃地退耕還林還牧,大力發展林果業或畜牧業,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林業和畜牧經濟比重,提高區域綜合效益。
4.2.3 以工程措施抗洪除澇,利用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1)在低洼易澇區,在不適宜開展土地平整的情況下,開挖排水工程、配套溝渠建筑物或建強排站,田間抬高路基并打大壟,沿河堤防加高培厚。通過這些工程措施,在正常年份,能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地溫,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在豐水年,可作為田間臨時蓄水工作,減輕作物受淹程度,同時有利于田間水量集中,為強排站排水創造條件。
2)在易受坡水威脅的耕作區,山腳處沿等高線布設截流溝,高水高排,匯入山間坡水溝上游,避免坡水直接進入農田。
3)在坡耕地等水土流失區,以防風固土、蓄水保肥為目的,大力發展以防護林為主的林果業,對暫不需還林的地塊,在調整壟向或修梯田的基礎上,大量施用有機肥,補充客土,增加耕作厚度,為提高單產創造良好的條件。
4.2.4 全面應用先進技術,提高中低產田改造治理水平
1)成立科技組織或農協會,采用政府扶植、農民技術能手帶頭示范等措施,落實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工作。
2)定期組織培訓,普及農業科普知識。對開發水田生產的側重在水田整地、育苗和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培訓;對從事旱田生產的農民要側重在土壤耕作、作物栽培、作物保護等方面進行培訓,達到每戶都有一個“明白人”,真正能在農業生產中解決問題、發揮作用。
4.2.5 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實施“以稻治澇”和“以麥救豆”。在低洼易澇且地形平坦區域,可采用旱田改水田的方式,實施以稻治澇。水源可采取修筑小塘壩抬高水頭自流灌溉,或采取打機電井的方式,變水害為水利。在大豆長期重薦且不易發展水稻的區域,可采取麥豆輪作或米豆輪作的方式,通過建設曬場、良種補貼、完善灌排設施等方式,鼓勵農民進行小麥或玉米種植,實現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4.2.6 國家投入為主,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提供資金保證
資金是中低產田開發治理的重要保證,資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施良種補貼與科技示范等方面。資金籌措應實現來源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樣化:①積極申請國家農業開發立項,爭取中央和省財政專項;②縣級財政匹配;③引導鄉村集體和農戶自籌資金;④通過銀行借貸;⑤吸引外資。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等。通過從多方面籌措資金,來滿足改造中低產田的需要。
嘉蔭縣大部分中低產田的種類以暗棕壤和草甸土為主,開墾利用時間較短,土壤基礎較好,黑土層較厚,土壤養分含量高,增產潛力很大。經過治理改造,以大豆作為參照作物進行測算:澇漬性中低產田可增產525 kg/hm2,總增產可達1 015萬kg,坡耕型中低產田可增產450 kg/hm2,總增產可達600萬kg,其他類型增產375 kg/hm2,總增產450萬kg,合計共可增產2 065萬kg(按3.6元/kg計),年實現增加效益7 434萬元,投資利潤率17.5%,再加上林牧業的同步發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都將十分顯著。
[1]王札先.水土保持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郭元玉.農田水利學[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6.
[3]黎慶淮.土壤與農作學[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