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鶴,閆春蓮
(雞東縣水務局,黑龍江雞東158200)
雞東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隸屬于雞西市。全縣總面積3 228.9 km2,耕地總面積8.27萬hm2,全縣總人口33.3萬人,近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在26億元以上。
雞東縣地處中緯度,大陸性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性氣侯特征。春季風大降水少,夏季短保溫和濕潤,秋季急劇降溫變化無常,冬季漫長嚴寒干燥,年平均氣溫2.8℃ ~3.8℃,全年有5個月氣溫平均 0℃以下,多年平均有效積溫2 490.7℃多年平均降水555.18 mm,6~8月占全年降水60%。
近年以來,農田水利基礎設備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重點加大對原水利設施的配套改造,新建了一批提水灌溉工程,工程供水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全縣共建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 635處,其中蓄水工程18處,引水工程1 435處,提水工程163處,工程總供水能力為7 300萬m3,總灌溉面積5 467 hm2,有效灌溉面積達5 000 hm2,農田除澇面積達533 hm2,基本上緩解了農業灌溉用水的不足,為農業旱澇保收直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全縣農村水利設施仍比較脆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目前,全縣面積在666.7 hm2以下具有一定規模,且通過實施工程措施的小型灌片共46處,但由于工程標準低,有效灌溉面積不足2 667 hm2,工程實際供水能力僅3 462萬m3;而零星分布在兩邊農村的灌溉點片,由于缺乏工程供水設施,目前有效灌溉面積僅為400 hm2,工程實際供水能力為335萬m3。由此導致該縣農村工程性缺水問題比較突出,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任重而道遠。
綜合多方面因素,導致該縣小型農田水利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有:
雞東縣大部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20世紀50~60年代,由于受當時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制約,建設標準普遍偏低,質量不高,配套不全,大部分引水渠道為土渠,當時情況不可能襯砌,滲漏嚴重,灌溉水平遠遠達不到旱澇保收的要求,一半以上的耕地仍“靠天吃飯”,干旱缺水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計劃經濟時期,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都是集體建、集體管,而且人們長期形成的觀念是重建設,輕管理,建管脫節。轉入市場經濟后,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依然沿用集體組織建設、集體負責管理的模式。農民種的是“責任田”,用的卻是“大鍋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運行不維修,或者只是簡單維修,致使損壞老化現象突出,效益衰減,守著工程卻澆不上地、用不上水。
縣政府要加強對農村水利工程的組織領導,明確每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與各鄉鎮目標考核掛鉤,將該項工程列入各鄉鎮年終主要目標之一進行考核。各鄉鎮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的領導,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分配任務。同時,加強農村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改革農村水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鄉村集體和合作級織基礎,積極支持農民自辦、聯辦服務組織。
在爭取國家對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縣人民政府應從全縣予算內新增財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資金,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補助專項資金,并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農戶投資投勞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獎勵補助,發揮好政府扶持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此外,應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提高認識,認真貫徹落實“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政策原則,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保證農村集體將一定比例的積累資金用于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激發他們自覺投資投勞參加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引導農民和社會各界增加對農田水利的投入,廣泛鼓勵、吸納社會資金辦水利,努力促進農村小型農田水利事業發展投資多元化,確保水利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采取多種形式和措施,努力構建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水利從業隊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小型農田水利隊伍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組織發的框架體系。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盡快研究制定有利于節水灌溉發展的經濟補償政策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
總之,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能力,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待續增長的一項重大舉措。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實施,節約了用水量,提高水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水資配置,將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