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慧
(虎林市石頭河灌區管理站,黑龍江虎林158404)
生態修復措施因投資省、治理面積大、易實施、收校快等特點被水土保持部門作為小流域綜合整理的主要措施而廣泛采用,正在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并不斷充實完善和提高。但在理論研究和應用中,生態修復和生態修復措施與水土保持的關系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利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的規范和完善。
1970年前后,由于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和生態環境破壞的不斷加劇,污染生態學研究開始興起提出了污染環境的生態過程控制,初步形成了生態修復概念。隨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踐的廣泛發展,與生態修復有關的概念大量出現,并從不同領域的不同角度和生態修復的內容給以了不同的定義。水土保持部門按照朱镕基總理在“十五”規劃綱要報告中提出的“要注重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步建成我國西部牢固的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發展與整合水土保持封育(封禁)治理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生態修復的概念,水利部下發了《關于加快封育保護,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水保[2001]529號),將生態修復正式納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系列廣泛應用。
生態修復的定義。在對生態修復給出的定義中,筆者認為采用何長高[1]的定義比較完整。即生態修復是指按照生物系統的演進規律,利用自然和人為力量,對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改良、重建、維護和管理,使其恢復原有功能的過程。包括3個方面的內涵:①生態恢復。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以靠生態本身的自適應、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按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修養生息的過程,使生態系統以自然狀態演化,不加入人為干擾,使其自然恢復。②生態修復。為了加快以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加入輔助性人工措施,為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提供一定的幫助和發揮促進作用。③生態重建。對破壞嚴重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生態工程,加強生態系統管理,人為創造和諧、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環境。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減輕洪水、干旱、風沙災害,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其保持的對象為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兩個方面。包括3個方面的內涵:①有效保護水土資源,遏制人為對水土資源的破壞,維持生態環境的原始生態體系。②改良水土資源,使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發揮生態環境的最大社會效益。③合理開發和利用水土資源,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在滿足生態功能的要求下,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從生態修復的定義看出,生態修復是通過調解生態系統中個生態因子,包括土壤、水、風、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達到恢復和改善原生態的目的,是改善生態環境的總稱,是大概念。而水土保持是綜合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社會科學,以及農、林、水、植物等科學原理為手段,遵循自然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修復包括水土保持工作內容,是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但水土保持更注重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強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生態修復作為水土保持措施納入水土保持范疇后,其概念的外沿和內涵都相應的縮小,與廣義的生態修復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在水土保持中只能采用生態修復措施這一概念,而不能簡單地借用生態修復概念。根據生態修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可以給出符合水土保持的生態修復措施定義。生態修復措施是指停止人為干擾或加入輔助性人工措施,利用自然力量,對破壞的原地貌恢復原有功能的過程。包括3個方面的內涵:①停止人為干擾為主,人工輔助為輔。②依靠自然力量恢復。③作用范圍為原地貌。
生態修復措施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豐富和完善,在發展封禁治理措施的同時,引入了符合新時期大環境意識概念。通過十年來的運用實踐證明,生態修復措施是投資省、治理面積大、易實施、收校快、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有效措施,促進了水土保持的發展。生態修復措施必須在整體水土保持規劃中實施,與其它水土保持措施有機結合,發揮水土保持的綜合效益。
[1]何長高.關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2(3):99-102.
[2]王治國.關于生態修復若干概念與問題的討論[J].中國水土保持,2003(10):4-5.
[3]張杰華,吳殿成.千山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對策探討[J].吉林水利,2007(S):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