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飲料、3 G上網卡、筆記本電腦、紙尿布……”這是小兩口要帶寶寶去郊游嗎?非也!此乃首都市民的無奈“吶喊”:讓堵車來得更猛烈些吧!
“9·17”那天,某車主實在是沒轍了,只好找個塑料袋解決“拉撒問題”。“童話大王”鄭淵潔早已有備無患。“我有一次在京遭遇堵車3個小時,內急無法解決。后來我每次駕車都帶紙尿褲,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機場安檢員發現“可疑物”后曾質疑鄭淵潔:“你有病?”鄭淵潔說:“不是我有病,是北京的交通有病。”
在這個擁有2000萬人口的龐大都市,每天凈增1900輛機動車。9月17日的一場小雨,導致羸弱的交通幾近“癱瘓”:在那場北京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堵車中,擁堵路段超過140條,創下了實行尾號限行措施以來的最高紀錄。以往車主們熱衷給交通臺的主持人發短信“匯報”哪兒堵了,當天“名嘴”王佳一主動要求大家:報哪兒不堵!楊瀾在微博上寫道:“綿綿細雨讓周末的長安街堵得令人絕望。開車從軍事博物館到建國門(共9站地鐵)居然用了兩個小時……”
去偉大的“首堵”看壯觀的堵車夜景被好事者列為“今年十一黃金周最佳旅游景點”:真氣派,行車10公里竟然需要5小時!
早在2003年,北京便因堵車日趨嚴重而爆發過全民大討論。堵車帶來的經濟損失究竟有多大?

9月17日那天,很多車主都特心疼剛加的油。“周五早晨加滿的油,周五周六兩天跑了100來公里就沒油了。都耗在堵車的路上。”呂小姐給自己上下班堵車浪費的時間算了筆賬。她住在著名“堵點”西二環復興門附近,公司在清華大學附近,不堵車半小時即到。但上下班高峰期,一天單程花在路上的時間至少為1小時。她每周工作6天,一年下來光堵車浪費的時間就達288個小時。有調查顯示,機動車在遇到紅燈等情況下停止然后再啟動,這一停一動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在0.3至0.5元之間。今年,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已步入400萬輛時代。如果以每輛車停止啟動一次計算,經濟損失高達120萬元到200萬元。而在“時停時走”的擁堵環境中,每輛車每天停止啟動的次數少則數十次,多則上百次。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幾年前曾經做過測算,北京市每天因為堵車造成的社會成本高達4000萬元,核算下來相當于每年損失146億元。
如何解決堵車問題?有位學者說:“馬路上堵車,說明道路的供應和需求脫節。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看,必須讓價格恢復在道路供應和需求中的作用。”在他看來,當用路收費之后,便永遠不會再有堵車問題。可問題是,普通道路那么多,如何收費呢?治理堵車,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