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李洪波 么學好
(1.尚志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2.尚志市馬延鄉水產站 3.尚志市魚池鄉農業服務中心 黑龍江 尚志 150600)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俗稱螃蟹、毛蟹、清水蟹,隸屬于甲殼綱、十足目、方蟹科,主產于長江、甌江、遼河等水系,其個體最大可達半斤左右。河蟹是中國特產,適合于南北各地養殖,國內、外市場銷售價格穩中趨升,市場需求量大,養殖經濟效益高。
河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為14%、脂肪含量為5.9%,碳水化合物含量為 7%,均相當于海蟹的2倍和對蝦的 8倍,維生素的含量高達 5960個國際單位/100g肉,比一般的魚類、蝦類要高得多。食用河蟹老少皆宜,在遼西、遼南、遼中等地素有"高梁紅了蟹子肥了"之美稱,很受消費者歡迎。除了食用,河蟹還可入藥,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河蟹又是功能食品,蟹油和蟹黃中含有大量的EPA和DHA,屬于ω—3型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是人及動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可以采用分子蒸餾和微膠囊化等高新技術開發以蟹油和蟹黃中EPA和DHA為有效成分的保健膠囊,EPA是人體合成具有控制血液凝固等功能的前列腺素所需的重要成分。D H A是腦組織和視網膜組織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在神經組織的傳導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腦功能、提高人的學習、思維、推理和判斷等能力。
上世紀 70年代我國河蟹人工繁殖育苗成功,從此河蟹養殖得以迅速發展,產量逐年上升,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當前水產業結構調整中,河蟹養殖已被廣大養殖戶認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河蟹的需求量也逐年加大,這就為發展河蟹養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
黑龍江省有記載的河蟹養殖始于上世紀 80年代,但后來因形不成規模而停止了。90年代中期,部分縣(市)又開始了河蟹人工養殖,但規模不大,進入 21世紀以來河蟹養殖在全省迅速發展,現已形成規模。
目前,養殖河蟹主要方式有池塘養蟹、大水面養蟹、稻田養蟹,草蕩養蟹。我省養殖的河蟹主要來源于遼寧省,簡稱遼蟹,產于遼河水系。
對養殖戶來說,了解河蟹的生物學特征,掌握其生長規律、熟知其外部形態及內部結構十分重要,這樣可以在生產中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滿足河蟹生產育肥的需要,從而切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成活率,獲得穩產高產。下面對河蟹的生物學特征作一簡單的介紹。
(一)生理特點
河蟹頭胸不分,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體內有完整的各種器官。
(二)雌雄區別
主要是腹部蟹臍。雌性腹部呈圓形,稱圓臍,雄性則呈狹長的三角形,稱尖臍。蟹臍是區別雌雄性別最顯著的外形標志。
(三)胸足
也稱附肢。胸足包括 1對螯足和 4對步足,是河蟹的主要運動器官。螯足強大,呈鉗狀,具有捕食、防御敵害、掘穴等功能。4對步足均為爬行器官。
(四)器官系統
河蟹具有完整的各種器官:A、呼吸系統:靠體內各部門的鰓腔進入氣體和水體交換,完成呼吸作用,以保證河蟹所需氧氣的供應。B、循環系統:血液由心臟經動脈循環回到心臟。其血液無色。河蟹的其它器官還有消化、神經、生殖系統。有種消化腺為肝臟,分左右二葉呈桔黃色。生殖系統雌雄個體明顯不同,雌性具有卵巢和輸卵管二部分,卵巢為左右二葉,成熟時醬紫色,而且非常發達,可占滿背甲下的大部分空間。人們所說的蟹黃就是指肝臟和卵巢的統稱。雄蟹的精巢為乳白色,分左右二個,雄蟹的精巢、射精管等統稱為蟹膏,其可食度堪與蟹黃媲美。
河蟹在淡水中育肥,在海水中繁育,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生存競爭,形成了其適應自然環境的獨特生態習性。掌握河蟹的生態習性,有利于在養殖生產中利用這些規律創建適于河蟹生長育肥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提高成活率、回捕率、生長率、減少病害的目的。
(五)生活習性
1.生存條件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涂上,尤其喜歡生活在水草叢生、水質清新的淺水湖泊中或河溝中,也棲息于水庫、坑塘、稻田草蕩中。河蟹有穴居的習性,但在人工養殖的情況下可改變其穴居的特性。當水溫在 10℃度以下或 28℃以上,以及水位不穩定、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容易穴居,所以在養殖條件下盡量避免水溫太低、太高或條件太差的情況,才能提高回捕率。河蟹通常晝伏夜出,白天隱藏,夜晚出來覓食,且具有趨光性,不喜歡強光,喜弱光,可以利用這一習性夜晚用燈光誘捕。河蟹對外界環境反應靈敏,行動迅速,既能在地面快速爬行,也能攀高越障,在水中短暫游泳,行進總是橫向斜行。人工養蟹應加強嚴密的防逃措施,防止河蟹逃逸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河蟹在水體中的生活基本對魚類沒有什么干擾,所以在池塘養殖中也可魚蟹混養。
2.環境因子
河蟹與其所在水域中的溫度、鹽度、酸堿度、光照、溶解氧、氨氮、營養鹽、水生動植物等環境因子關系密切,這些因子如能滿足其要求,它就能較順利的生長發育,否則就會生長發育異常,以至發病死亡。
溫度:河蟹是變溫動物,本身沒有調節體溫的能力。水溫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其攝食生長。當水溫 10℃以上時開始攝食、15℃時蛻殼生長,20-28℃生長旺盛,20℃以上河蟹的攝食量最大,超過 28℃時生長蛻殼就會受到抑制。
鹽度:河蟹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對鹽度要求不同,育苗時需在海水中進行,生長達到扣蟹后則需在淡水中生活,鹽度低于 50%。
酸堿度:酸性環境影響河蟹生長,河蟹適于偏堿性水體,pH在 7.5-8.5之間,但過量投喂及腐殖質過多可使水體環境偏酸,可施加適量生石灰調節到微堿性。
溶解氧:一般水庫、湖泊等大中水域水體里溶氧十分充足,不會有缺氧情況發生,只有在池塘等小水體的條件下,如果養殖河蟹、魚類密度偏大或管理不當會產生缺氧現象,當水中溶氧低于 3mg/L時對河蟹的蛻殼生長變態會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人工養蟹必須經常檢測水中溶氧的變化情況,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氨氮:水中的氨氮超過一定含量時,就會影響河蟹的變態生長,嚴重時可致死亡。施氮肥和投餌過量也可使氨氮升高,如氨氮過高應及時排換水以調節水質,保持水質清新,使透明度為 35-50cm。
鈣、磷:為滿足河蟹的生長及蛻殼需要,有必要增加水體的鈣、磷含量。在養蟹水體中使用生石灰清塘除野,對水質很有好處,堅持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有利于河蟹生長。
水草:水草能增加水體溶氧,凈化水質,能做為河蟹的支撐物便于河蟹上下活動,并能為河蟹蛻殼、棲息、攝食提供安全隱蔽的場所。水草還是河蟹的天然餌料,因此養蟹水域一定要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水草覆蓋面積至少達 40%以上。
(六)攝食與食性
河蟹屬雜食性動物,偏愛動物性食物,如魚蝦,螺蚌肉,畜禽下腳料等,植物性餌料有水草、豆餅、小麥、玉米、土豆等。顆粒飼料要營養全面,顆粒要硬而耐泡。用飼料機加熱熟化制成條塊狀態,河蟹螯足鉗住食物到池底慢慢地吃。熟化后既不污染水體,又不浪費飼料。河蟹貪食且食量大,在 7、8、9月的生長旺季,一只成蟹一次能食多只螺類。臨近性成熟時,不僅夜晚出來覓食,有時白天也出來覓食。吃飽后,除自身消耗外,其余的營養物質都儲存在肝臟內形成蟹黃,在餌料缺乏時,近半個月的時間內不攝食也不會餓死?,F已發現,河蟹離水后在保持潮濕的條件下不攝食可存活 38天之久,但會自身消耗營養,這種耐饑性為河蟹的長途運輸提供了可能。
河蟹具有爭食好斗的習性,放養規格不齊、大小不一時,大吃小互相殘殺嚴重,在蚤狀體階段就會同類殘食。特別是餌料投喂不足、密度過高時,殘食同類現象更為嚴重,蛻殼后不久的軟殼蟹最易被同類殘食。在食物十分缺乏的情況下,久饑難忍的抱卵蟹甚至挖取自身腹部的受精卵來食用。根據這種習性,人工養河蟹要有合理的密度,足量均勻的投喂餌料,確保河蟹吃飽、吃好,避免互相殘殺造成附肢短缺受損。河蟹在生長蛻殼階段還具有自切和再生習性,用以逃生,自切后可以再生新足,但性成熟后就不能再生新足了。
(七)蛻殼與生長
河蟹的一生要經過多次蛻殼,其生長發育等都要通過蛻殼來完成。蛻殼生長是河蟹在生長過程中脫去堅硬的外骨骼,以使身體的體積和重量得以增加的過程。蛻殼時要 1-2h不動,一晝夜由軟殼變硬殼,生活條件好的蛻殼間隔短、生長快,條件不好時則相反。蛻殼后的新蟹體色較黑,活動能力較弱,全身柔軟,沒有攝食和防御能力,稱為軟殼蟹。正常情況下,河蟹一生要蛻殼 20多次。在幼體發育階段,隨著每次蛻殼,河蟹的形態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故幼體階段的蛻殼稱之為發育變態蛻殼。也就是從蚤狀幼體到大眼幼體、到仔蟹(豆蟹)階段。到仔蟹時河蟹的外形已具備了完整的河蟹形態。再以后的蛻殼已無形態變化,只是體積上的增大,故此階段的蛻殼稱之為生長蛻殼。我省河蟹養殖主要是此階段的生長蛻殼,是從蟹種到成蟹的養殖過程。在交配期河蟹由黃蟹變成綠蟹的最后一次蛻殼稱之為生殖蛻殼??梢哉f河蟹如果停止了蛻殼,也就意味著它生命的結束。
河蟹從受精卵孵出為蚤狀幼體只有 1.5-4.1mm,它不能在淡水中生長,只能在半咸水中生長,從蚤狀幼體經蛻殼成為大眼幼體,大眼幼體在淡水中發育 4-8d后可完全發育,此時可完全適應淡水中生活,即為仔蟹也就是蟹苗,因僅有黃豆粒大小,又稱豆蟹。仔蟹再經過數次蛻殼生長至當年秋天的蟹種,長成鈕扣般大小,即成為幼蟹,也稱扣蟹,為一齡蟹種。在淡水中生長達到 2秋齡后為成蟹,包括黃蟹和綠蟹。河蟹在性成熟之前背面顏色略帶黃色,稱為黃蟹,黃蟹可經過一次蛻殼后變為綠蟹,綠蟹才是性成熟的標志,此次退殼為生殖退殼,成為綠蟹就不能再蛻殼生長了。
(八)河蟹的生命周期
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都是 2足齡,即 24個月。但生長在沿海區域的有一部分當年就可達到性成熟,而體重只有 10g左右,壽命已有一年多了,養殖單位由于不懂而經常把小蟹誤認為蟹種采購放養,結果多數不過 6月就死掉了,影響了產量和經濟效益。有些遠離海邊的地方象新疆等地,以及我省的綏芬河,養殖河蟹壽命也有達 3-4年的,這主要是與河蟹的生長環境因素有關。河蟹的個體大小無法確定年齡的大小,只有綠蟹才是性成熟的標志。這樣短暫的壽命就要求養殖單位要年年放養蟹苗,才能年年有蟹捕,若停止投入蟹苗就會直接影響河蟹產量。
河蟹對池塘條件的要求比魚類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注排水方便,底質以粘土為好,沙壤土次之,有一定的淤泥層,以利水草生長和底棲生物的繁殖。有些池塘沒有充足的水源,只靠蓄雨水養蟹,或水源受到污染等,河蟹的成活率不高,長成規格不大,容易發生病害,甚至大批死亡。
(一)池塘的選擇:池塘面積一般應以放養河蟹的數量來決定。面積過小,不利于河蟹生長,從 3-5畝起,幾十幾百畝均可,千畝以下都要進行圍欄。
(二)池塘工程:養蟹塘應修筑一些凹凸不平的地形,以便于河蟹脫殼期間藏匿。蟹池水深應在 1.5m以下,還要修筑蟹島。水深以 80cm、100cm為最佳。還應有 20-30cm的淺灘,以便河蟹覓食。
(三)池塘消毒:池塘應用生石灰進行清塘消毒,干法清塘 75-100kg/畝,帶水請塘以 125-150 kg/畝為宜。干塘或帶水池塘消毒后,應放水十五天后放蟹苗。養殖河蟹提倡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因生石灰含有鈣離子,而河蟹蛻殼生長全靠鈣離子來調解。也可以用三氯異腈尿酸鈉或C I O 2進行消毒,用其它藥物河蟹會產生極強不適性。
(四)防逃設施:蟹種放養之前設置防逃墻。防逃墻材料多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將塑料薄膜折成雙層,下端埋入泥土中 15cm-25cm,出土部分高 50cm-60cm。將塑料薄膜拉直,向池內傾斜與地面呈 80-90度角。緊貼塑料薄膜的外側,每隔 50cm-90cm插一個木棍、竹竿或粗竹片作樁,用細鐵絲或線繩將塑料薄膜固定于木樁的頂端。防逃膜不應有褶,接頭處光滑無縫隙,拐角處應呈弧形。
(五)種植水草:"蟹大小,看水草",在池塘中栽植水草是推行河蟹健康養殖必須采取的重要技術措施。因為水草是河蟹的天然餌料,同時又可提高河蟹的品質,起凈化水質、調節水溫及提供隱蔽場所的作用。河蟹在水草中棲息、攝食、蛻殼、避敵,如果沒有水草的隱蔽作用,蛻殼后的軟殼蟹會受到硬殼蟹和某些魚類或敵害的攻擊及殘食??稍苑N的水草:浮葉植物為菱角、水花生、浮萍等;挺水植物為水稻、水稗草、蘆葦、菖蒲等;沉水植物為金魚藻、聚草、輪葉黑藻、伊樂藻等。水草面積至少應占整個池塘面積的 30%。
(一)蟹種選擇
應選擇規格整齊、活力強、肢體完整、無病且體色有光澤的1齡蟹種,規格以 100-200只/kg為宜。
由于受氣候條件、養殖時間和運輸距離的限制,我省養蟹主要是進行成蟹養殖,沒有養殖蟹苗,所選蟹種(扣蟹)為遼蟹。遼蟹一般長成規格為 100-150g/只,適合高寒地區養殖。
購種時,要了解繁殖用種蟹的規格(雌蟹 100g以上,雄蟹 150g以上)、是否近親交配及蟹苗的生產過程等詳細情況。鑒別蟹種質量有兩個簡便辦法,一是觀察外表,規格整齊,肢體完整,活動敏捷,手抓松開后立即四散逃去,十分迅速;二是干法試驗,取一定數量的幼蟹,用紗網包起扎緊,放到陰涼處 10小時后檢查,如無死亡,則為體質健壯、質量上乘的蟹種。
多數養蟹戶是初次養蟹,對蟹種的知識知之甚少,所購蟹種都是中間商供給。如果在池塘條件、苗種放養、飼料投喂、水質管理、防病、防逃等措施都得當的情況下,河蟹的成活率仍不高或養成規格偏小,很可能與苗種質量有關。
再一個是有的扣蟹性早熟,這樣的蟹苗一看便知。因為性成熟的蟹苗,蟹臍橢圓型無尖,非常易識別。雌雄蟹,也就是公母蟹的鑒別,母蟹臍部為橢圓型帶尖、公蟹為長條三角型帶尖。從感觀上就可以斷定蟹苗優劣,優質蟹苗的蟹殼青一色,無雜色,劣質蟹苗的蟹殼有雜色。另外劣質蟹苗腹部不是青白色,而是發黃、發黑,足尖發紅。
(二)蟹種消毒
蟹種放養時,應有一個"試水"過程,將裝有扣蟹的網袋放入池水中浸泡 2-3分鐘,沖去泡沫,然后取出放置片刻,如此反復3次,讓扣蟹慢慢吸水份,再用 3-5%的食鹽水浸洗 5-10min,進行蟹體消毒。然后再散放于岸邊,讓其自己爬入池中,這樣可避免因吸水過多而嗆死。“試水”同時也是調溫的過程,溫差不得超過 3℃,否則會造成河蟹入塘成活率不高。
(三)春季暫養管理:不論是大水面,還是池塘養蟹,首先應及時修建暫養池,這樣可提高當年成蟹養殖的轉化率、養成規格和經濟效益。蟹種暫養池應占總面積 10-20%,池深 1m以上,水深 0.5m-1m。暫養池放種時間應在四月上中旬,密度為 2000-3500只/畝。暫養期間,要及時向暫養池投喂優質餌料,以補充蟹種越冬消耗的大量營養。暫養池應定期換水,以促進河蟹正常生長蛻殼,暫養時間按所放養時間長短而定。
(四)蟹種的運輸:目前均采用干法運輸。
干法運輸,工具一般采用泡沫箱或木箱還有竹筐,也有的用蒲草包、麻袋及尼龍編織袋等方法。目前,我們的主要運輸工具為泡沫箱,每個泡沫箱大約裝蟹種 25kg左右,每個泡沫箱里裝 3個尼龍網袋,每個網袋裝蟹種 8-8.5kg。蟹種裝袋后必須把網袋口扎緊,網袋口扎不緊容易造成蟹種在網袋里互相殘殺,造成不必要的運輸損失。運輸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1.裝種的網袋、泡沫箱及其它運輸工具必須用水清洗,或消毒浸泡。
2.蟹種裝袋后,必須放在陰涼背風處,把蟹種體表水份及雜物控凈撿凈后,檢斤過稱。不然的話河蟹運輸因水份過大,減量是非常嚴重的,一般在 10%左右。如果運輸在 18h之上,裝箱后最好再少淋些水。
3.尼龍網袋在泡沫箱內不要互相壓在一起,應單獨放在一邊。如運輸期間溫度超過 12℃,在泡沫箱內加放冰塊或冰凍礦泉水,這樣的運輸一般在 36h之內是安全的。
4.運輸管理:在運輸途中如用汽車運輸,汽車箱前部要用苫布或草簾及棉被擋嚴,防止運輸時因車速過快,冷風會使蟹種風干、急劇降溫,河蟹下塘后死亡。
5.運輸途中注意事項:裝運蟹種車或工具不能接觸化學藥品及各種油類,特別是汽油,河蟹對此非常敏感,如有異味運輸蟹大量死亡。
6.運輸途中保持蟹體表有一定的溫度。如運輸方法適宜,蟹種無損傷,24h運輸成活可達95%以上。
(五)蟹種放養密度:從我們這幾年放養密度看,畝投放規格為 160-200只/kg的蟹苗 5kg,即 800-1000只/畝為最佳放養密度。投放規格較大的蟹苗,形不成產量,影響河蟹苗入池成活率。從這幾年養殖情況來看,最高成活率也未有達到 50%以上的,一般也就是 30-40%。也就是說畝放 1000只蟹苗,到秋上市 400只成蟹,平均 80g/只,實際產蟹 31kg,按 40元 /kg計算收入1240元,扣除成本,畝純收入 920元以上。高于養殖其它魚類。
(六)河蟹的雌雄比例:我們購買的河蟹一般雌雄比例為 6:4與 7:3。這樣比例的蟹苗基本上是正常的。
飼料種類:動物性飼料:海淡水小雜魚、小蝦、蚌肉、螺蜆肉、蠶蛹、畜禽加工下腳料、魚粉、昆蟲幼體、絲蚯蚓等。
植物性飼料:豆粕、花生餅、小麥、麥麩、玉米、米糠、各種水草等。
配合飼料:根據河蟹營養需要加工配合顆粒飼料。
(一)改善投喂方法
河蟹的攝食特點是用一對大鰲鉗住水底或岸上的塊狀食物拖回棲息處慢慢攝食。所以,河蟹配合飼料的制作工藝與魚料不同,要求加工成短條型、條狀,含水量低,水中穩定時間長,利于河蟹攝食與消化。
為使河蟹生長迅速,池塘養蟹,提倡全部投喂高品質的河蟹專用飼料,既能保持水質又能促進河蟹生長。
根據推算與觀察,大部分河蟹在蛻殼時,少投或不投喂飼料,因為河蟹在蛻殼時不吃食。定期在飼料中添加蛻殼素,一般添加量為 2g/kg,在蛻殼前 2-3d投喂。
(二)投餌必須根據天氣和河蟹吃食情況進行,做到“四看”(看季節、看水色、看天氣、看河蟹吃食活動情況)、“四定”(定質、定量 、定時、定位)。
“四看”是:
一看季節。暫養池的蟹苗在四月二十日左右即投放到蟹池內。這時水溫較低但也達到了5℃以上,河蟹開始攝食,我們應及時投喂少量糠麩、豆餅拌成糊狀放在食料臺上。進入四月下旬水溫逐漸升高,可投喂新鮮小蝦、小魚,還可以投喂一些嫩草、菜葉并逐漸加大投餌量,保持餌料適口均勻。小滿以后,河蟹活躍,食量大,可大量投喂水草及旱草,有條件的地方應栽種水旱草。各種動物內臟、蚯蚓、泥鰍,蚌肉也要搭配投喂。水溫過高不應投喂。天氣轉冷,河蟹這時應加大動物性飼料的投喂,如魚粉,砸碎螺蚌肉、蚯蚓,動物內臟及下腳料、小魚蝦,只要河蟹吃食一定要堅持投喂,以利積累脂肪,便于越冬。成蟹一直要喂到收獲前停食。
二看水色。要保持水色清淡,池水過濃應減少投餌,透明度小于 50cm時應加注新水,水色過淡,透明度大于 50cm,可加大投餌量。
三看天氣。天晴多投喂,陰雨天少投喂。悶熱、無風欲下雨少喂,雨后天晴可多喂。
四看河蟹吃食、活動情況。每天早晚巡塘時檢查食場,看蟹吃食情況,如投餌后很快吃完,蟹活動正常,則應適當增加投餌量,如晚上投喂,第二天仍未吃完,或發現病蟹、死蟹,則減少投餌量或調換餌料。
“四定”是:
一定質。要根據蟹苗、成蟹各個階段的不同食性,投喂相應的餌料。餌料要新鮮、適口、營養價值高。各種草類要鮮嫩。各種動物性餌料要新鮮,不腐爛變質,投喂餌料不要單調。大塊或有殼的要切碎、砸碎。為減少餌料污染水體,最好少用粉狀餌料,如糠、魚粉、豆漿,應選用煮熟的大小麥粒、黃豆、玉米、碎魚塊。
二定量。常諺說的好“一天不喂,三天不長”這和喂魚的道理是一樣的,魚不也是"一天不喂,三天不長"嗎。雖然河蟹有著很強的耐饑餓的本領。但河蟹饑飽失度,有食就喂,無食就罷,不讓它吃飽,它是長不大的。據觀察一只扣蟹一頓能吃煮熟了的黃豆或玉米 2-3粒。
三定時。河蟹白天常躲在陰暗地區或洞穴里,到了晚上有微亮時才出來活動覓食,因此一般下午 4-5時投喂一次。要象馴化養魚一樣,從小改變它們的吃食習慣,可在上、下午各投餌一次。
四定位。投喂的蟹料應在岸邊淺灘一字型堆放,每畝池塘應設 2-3處,讓河蟹靠岸攝食,減少水質污染,刮風下雨河蟹不愛靠岸覓食,可將餌料向深處投喂。
日常管理:俗語講,三分放七分管。要經常巡查池塘、觀察河蟹活動和吃食情況,檢查有無殘剩飼料,有無死蟹,病蟹。注意檢查防逃設施,進排水管的防逃網有無破損,如有應及時修補或更換。另外,防止水蛇、老鼠、青蛙、大型鳥類等天敵進入蟹池。為防治鼠害,可使用電貓、鼠夾等捕鼠工具,但使用電貓應注意用電安全。
(三)盛夏高溫季節,養蟹池應采取適當的降溫措施??梢栽诔氐谭N上一些高桿作物,還可以在塘邊種上各種瓜果。及時防除病害,撈除水中污物殘渣,及時驅除各種有害的烏類動物和兇猛魚類等危害河蟹的敵害生物。
(四)換水,養蟹池的水質與養魚池基本相同,水質要求較高。要每 10d換水 1次,夏季每周應換 2-3次水。河蟹喜歡水質清新,透明度 35-50cm,溶解氧 5mg/L以上,pH 7.3-8.3呈微堿性。一般池塘的pH值為 6.8-7.5,而有些養蟹戶不經常更換新水,不定期潑灑生石灰,調節水質,致使水質老化,溶氧較低,河蟹要么躲在洞里不出來,要么離開池水,爬上岸邊。如果河蟹白天上岸,見人后不下水,這樣的水質一定有問題。遇到這樣情況應及時調換水質,或潑灑生石灰水,或用防蟹病專用藥物。七、八月份,每 5-7d就要排除部份老水,加注新水一次,早春、晚秋每 15d加水一次,每次加水 20-30cm,保持水深 0.8-1.5m左右。每 15-20d用生石灰化水潑灑調節水質,用量 10-15kg/畝,生石灰的作用既可改良水質,防御蟹病,又可增加鈣質,以利河蟹蛻殼。注意河蟹正在蛻殼時,不宜用藥及換水。
(五)河蟹疾病的防治
河蟹飼養階段,經常會有病害出現,現將河蟹發病的一般原因、幾種常用藥物、用藥的方法及養殖過程中一些常見疾病的防治做以簡單的介紹。
1.河蟹發病的一般原因
(1)養殖水域缺氧。一般要求水中溶氧 5mg/L左右,如果低于 2mg/L,河蟹就會發病死亡。造成缺氧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水中較多的爛草、殘餌、排泄物分解發酵,消耗大量氧氣造成缺氧;有的是水中浮游動物太多,消耗溶解氧過多,引起缺氧;有的是浮葉植物老化死亡,造成產氧因子減少,耗氧因子增加而缺氧;也有的是養殖密度過大,增氧不夠引起缺氧等。
(2)工農業“三廢”污染。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即使是微量也能使河蟹中毒。據測定,95%晶體敵百蟲和 50%馬拉松乳劑對河蟹 48h半致死濃度分別為 0.5mg/L和 0.62mg/L。有的養蟹池塘在排換水時,常因養殖者不了解周圍水源情況將含有農藥的田間水排入池中,造成河蟹中毒而死。
(3)病菌感染。河蟹在養殖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善以及蟹體受傷等原因,常會被菌感染而致病。
(4)傳染性疾病。放養密度過大,大小不一,餌料缺乏,造成相互殘殺,弱肉強食,有的致死,有的傷殘后抗病力減弱,往往患傳染性疾病。
(5)環境驟變。溫度驟高驟低,不按時投喂,使河蟹食欲不振,體質消瘦,抗病力差而生病。
2.常用藥物介紹
(1)生石灰
生石灰學名氧化鈣,屬堿性物質。在養殖過程中常用于清塘消毒和防病。在養蟹中,生石灰的作用較多。
調節水質。生石灰在水的溶解作用下,生成強堿性的氫氧化鈣,當人為地控制生石灰使用時,養殖水體呈堿性或偏堿性,有利于河蟹生長。同時,能使水中懸浮的膠體有機物沉淀,提高水體透明度。
增加營養。鈣離子是河蟹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河蟹作為甲殼動物對鈣的需要量比魚類大得多。施用生石灰可增加水體鈣離子含量,滿足河蟹對鈣的需求。
殺滅病原體。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熱能,能夠殺滅和抑制病原體,因此常用來清池消毒。
用法與用量。在干池清塘時的用量為 75kg/畝;帶水清塘時 150kg/畝,預防蟹病及消毒時10-15mg/L,即當深 1m時,每畝用量為 6.7kg或 10kg。
注意事項。生石灰在下池前的管理中應防潮防水,因生石灰遇水即變為熟石灰,就失去了殺滅病害的作用。使用時必須化水全池潑灑。
(2)硫酸銅
硫酸銅俗稱藍礬,為深藍色結晶或粉末,有金屬性,遇水溶化,水溶液呈弱酸性。
作用硫酸銅與病原體的蛋白質結合生成蛋白鹽,使其沉淀,達到殺滅病原體的目的,對原生動物和有膠質的低等藻類(如藍藻)有較強的毒殺作用。硫酸銅在養蟹中一般用于殺滅青苔。
用法與用量一般采用 0.7mg/L的濃度潑灑。
注意事項由于本品屬重金屬物質,河蟹對其較為敏感,過量使用或經常使用會引起河蟹造血功能下降,破壞肝功能,影響消化吸收。因此應該注意不能經常使用,且在水體中殺滅青苔最好直接將藥液淋在青苔上,以減少用藥量;特別是在蟹蛻殼生長期,最好分區潑灑。
(3)漂白粉
本品是次氯酸鈣、氯化鈣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遇水即產生氯離子,有殺菌作用。是水產養殖業中常用的一種殺菌劑,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
作用主要用于消毒和預防蟹病。對已經發生蟹病且較嚴重的,由于此時病原體已在蟹體內感染侵襲肌肉、鰓絲等組織,再加上河蟹有甲殼及黏液的保護,僅用本藥難以奏效。
因此使用該品應注意,本品極易分解失效,需密閉保管,置于陰涼干燥處。使用時先測定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據此推算使用量。此外,肉眼觀察藥物是否為純白色的粉劑,如變黃或成塊狀,即為失效。不能用金屬器皿盛放本品,使用時,操作人員最好戴橡皮手套。
(4)食鹽
食鹽(N a C I)能改變病原體的滲透壓,使其脫水死亡。常用于蟹種消毒。浸泡蟹種的使用濃度為 3%-5%,時間為 5min。
(5)抗菌類藥物
主要功用是殺滅或抑制細菌、真菌等引起河蟹發病的病原體,一般有磺胺嘧啶等磺胺類藥物;土霉素等抗生素類等。
3.用藥的方法
(1)遍灑法。也稱全池潑灑法,是水產生產中防治病害的常用方法。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就是采用這種方法。本方法要求有三方面:一是嚴格掌握用藥量,根據池塘水體的面積、體積等正確確定安全濃度;二是要求將藥物化水均勻地潑灑,避免局部濃度過大;三是應區別對待防治或治病的用藥量。
(2)口服法。亦稱內服法,是將藥物的有效劑量混入飼料中,使河蟹攝食的同時達到防治病害目的的一種用藥方法。運用本方法的問題是,當人們發現河蟹患病后,一般即為群體發病,普遍食欲減退或完全停食。這時藥物進入河蟹體內的數量不會太大,治療效果也不會太好。因此,本法以預防蟹病以及促進蟹蛻殼生長等方面為主,如將蛻殼素、生長素添加飼料中,使其與飼料一起進入蟹體,達到促生長蛻殼的目的。
(3)浸泡法本法是將蟹集中于較小水體或容器中,配制較高濃度的藥物,在短時間內強迫蟹體受藥,以達到殺滅病原體的目的。其特點有:一是多用于投放時的蟹種消毒、抱卵蟹進廠房前的聚縮蟲的殺滅等方面;二是多用于殺滅體表或鰓部的寄生蟲或病毒病的浸泡免疫;三是要求操作時藥物濃度要精確,操作時間要掌握好,做到“短、快、好”。
4.河蟹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
(1)聚縮蟲病
聚縮蟲在河蟹幼體上大量繁殖時可超過幼體大小的 2-3倍,使幼體漂浮于水面呈白絮狀。附生聚縮蟲后易繼發細菌和病毒感染,既增加了幼體的負擔,又影響幼體生長發育,妨礙其攝食和呼吸,嚴重時使幼體突發性死亡。
防治方法
采用 0.05%-0.125%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使池水含 20mg/L的福爾馬林,但在一天內應進行水體交換,排除剩余的福爾馬林。
用 10-30mg/L制霉菌素藥液浸浴親蟹 2-3h,可殺死聚縮蟲,并可抑制一些細菌病毒疫病發生。
(2)幼體曲弓反背病
幼體腹部出現褐色塊斑,腸道無食物,尾部向背彎曲至頭部,可造成幼體死亡。病因尚未確認,可能與高溫、中毒和營養不良有關。在河蟹幼體的各階段都有發現。
防治方法:目前采取預防為主的辦法,施用 1mg/L土霉素,定期消毒培育池水體。
(3)氣泡病
患病幼體在靜水中浮于水面,游動緩慢,不久在體表及體內出現許多氣泡,在消化道等器官內內栓塞而死。水中某種氣體過飽和,可引起蝦、蟹的幼體患此病。
防治方法:防止水中氣體過飽和。當氣泡病發生時,應立即大量換入清水,室內加溫養殖的可同時稍降低水溫,并輕微充氣使過飽的氣體逸出,逐漸恢復正常,尤其是氧氣過飽和引起的氣泡病比較容易恢復。
(4)黑化病
患病幼體體色較正常幼體深而偏黑,且隨著生長發育體色越來越黑。但在前期亦能正常變態,個體體積偏小,為正常幼體的 2/3左右。最終因變態困難而死于蚤狀幼體 V期,也有個別能變態成大眼幼體,但所需時間較長。無明顯病變部位,亦無病原體發現。發病原因主要與餌料及水質有關,以代用餌料為主或育苗鹽度較高的,該病的發生率亦高。
防治方法:投喂活體餌料,改善育苗水質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5)腐殼病
病癥:病蟹步足尖端破損并腐爛,然后步足各節及背甲、胸板出現白色斑點,并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被腐蝕成洞,可見肌肉或皮膚,導致河蟹死亡。該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損感染細菌所致。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保持水質清潔,夏季經常加注新水,清除塘底淤泥。飼養期間,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潑灑,其濃度為 5-10mg/L。在捕捉、運輸、放養等過程中操作要細致,使用工具應嚴格消毒,勿使河蟹受傷,放養前將蟹種在濃度 10-15mg/L的復方新諾明藥液中浸洗 10m in。
治療用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漂白粉濃度達 1mg/L或用復方新諾明全池潑灑,使池水中復方新諾明濃度達到 0.1-0.5mg/L;也可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使池中生石灰濃度達到 10-15mg/L,連用 2次,同時在餌料中加磺胺類藥物,用量為 1g/kg餌料,連喂 3d。
(6)著毛病(掛臟)
病癥:在河蟹的頰部、額部、步足關節上附著水綿(綠苔)等絲狀藻類以后,使得河蟹行動緩慢,進食減少,如堵塞出水孔,造成河蟹窒息死亡。這種病一般 5月底 6月初易發生。
防治方法:
忌用農田肥水。
5-6月河蟹生長蛻殼的高峰期過后,用青灰(草木灰)遮擋 2/3的池塘水面,使水綿缺少陽光而死,并將死去的水綿撈出。
7-8月份,用 15mg/L生石灰全池潑灑,通過提高pH值抑制水綿滋生;10-15天再用 1次,杜絕此病的發生。
用硫酸銅(藍礬)全池潑灑,作用濃度為 0.7mg/L,能較好地殺滅青苔。
用生石膏粉全池潑灑呈 25-30mg/L,連施 3次,每次間隔 3-4d。
(7)爛肢病
病癥: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爛,肛門紅腫,攝食很少或停食,活動遲緩,最后無法蛻殼而死。該病是因為在圍捕、運輸、放養過程中蟹受傷或生長過程中敵害致傷感染病菌所致。幼蟹至成蟹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
防治方法:
在捕撈、運輸及放養過程中操作要小心,勿使蟹體受傷。
放養前用復方新諾明 20mg/L溶液將蟹種浸泡 10m in后投放。
用土霉素或復方新諾明 1mg/L全池潑灑。
用生石灰 10-15mg/L全池潑灑,連續使用 2-3次。
(8)水腫病
病癥:病蟹的腹與胸甲下方交界處腫脹,類似于即將蛻殼。用手輕輕壓其胸甲,有少量的水向外冒。病蟹活動緩慢,拒食,終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河蟹水腫病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感染水腫,另一種是因毛霉病后期感染水腫。幼蟹至成蟹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細菌性的水腫,發病在夏初至中秋,即從小滿至秋分前的氣溫較高,河蟹生長旺盛的時期;而毛霉菌病引起的水腫發病在秋分以后天氣涼爽、河蟹成熟的時期。
細菌性的水腫須用抗生素治療,其方法有:連續換水 2次,先排后灌,每次換水量 1/3-1/2;潑灑漂白粉 2mg/L;全池潑灑土霉素粉 1mg/L;全池潑灑石灰 10-15mg/L;用土霉素、大蒜拌食投喂 1周,用量:0.5g/kg蟹,大蒜用量可為蟹重的 0.5%-1%;毛霉菌引起的水腫用抗生素治療無效,須用抗毛霉菌藥物治療;連續換水 2次;潑灑漂白粉 2mg/L;潑灑福爾馬林 10mg/L;潑灑石灰 10-15mg/L。
另外,在養殖過程中操作要小心,勿使蟹體腹部受傷。
(9)纖毛蟲病
病癥:病蟹關節、步足、背殼、額部、附肢及鰓上都可附著纖毛蟲類的原生動物。病蟹體表污物較多,行動遲緩,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終因營養不良,無力蛻殼而死。幼蟹至成蟹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染有此疾病。該病是因池水過肥、長期不換水、投喂量大、殘渣剩餌不清除、水質惡化、纖毛蟲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體所致。
防治方法:
改善水體環境,排除 1/3老水,潑灑生石灰,使池水中生石灰濃度為 10-15mg/L,連用 2次,將池水透明度提高到 40cm以上;用 0.05%福爾馬林浸洗病蟹 1-2h;用福爾馬林全池潑灑 1-2次,使池水中福爾馬林濃度達到 1-2mg/L;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使池水中藥物濃度達 0.7mg/L;用硫酸鋅全池潑灑,使池水中硫酸鋅濃度達到 0.3mg/L。
(10)脫殼不遂病
病癥:
黑殼蟹不脫殼:病蟹殼呈灰黑色、堅硬鈣化,不吃食,蛻不下殼,輕敲背殼,能打出一個空洞,內已長出一層新的軟殼。
長毛蟹不脫殼:病蟹的甲殼、口器、眼窩等處長了厚厚的一層毛狀物(原生動物及霉菌),毛上覆蓋一層泥土及污物,整個蟹殼呈灰黃色或土黃色。
病因:
河蟹染病。體質健壯的河蟹容易蛻殼,受傷有病的往往蛻一半殼就死亡。
營養不足。河蟹甲殼主要由鈣、鐵、磷等成分組成,如飼料中長期缺乏這些元素,不僅殼長不好,蛻殼也較困難;另外,河蟹體內長期缺乏必要氨基酸、甲殼素、蛻殼素。
防治方法:
定期用生石灰 10-15mg/L全池潑灑。
科學投餌,補充營養:在餌料中添加適量的蛻殼素及貝殼粉、骨粉、蛋殼粉、魚粉等礦物質含量較多的物質。
創造適宜的蛻殼環境:要保持水位相對穩定,既要有淺水區,又要有深水區,栽培水生植物。
調節水溫:保持水溫在 19-28℃。
(11)軟殼病
病癥:河蟹舊殼脫落后,新甲殼形不正、不平或質軟,很久不能硬化,病蟹通常出現食欲降低、活動差或無力,生長緩慢,極易遭敵害侵襲而死亡。
病因具有鰓類水生動物能從水中直接吸收鈣,而磷則需自餌料中獲得,且應含 0.4%以上,鈣、磷比例一般為 1:1或更小些,例如動物性飼料缺少或不足,就會發生本病。另外,餌料中維生素 D不足,或者長期在陰暗處飼養而造成日照不足也會出現此病。
防治方法:
潑灑生石灰 10-15mg/L。
更換飼料,增加動物性飼料比例,特別是要補給活的或新鮮的動物飼料(魚、肉等)。同時在餌料中拌和蛋殼粉、魚粉和蠶蛹粉,適量添加一些食鹽。
盡可能做到飼料多樣化,切忌單一。以全價營養為標準,這對幼體更為重要。
光照與遮陽要適當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
(12)蟹瘟
又稱抖抖病、彎腿病、高溫病。此病多發生在南方,北方地區還很少見,但一旦出現,危害極大。
病癥:病蟹胸肢不斷顫抖、抽搐和痙攣等癥狀,腹肢無力,往往每蠕動一下,便抽動一次。有時步足收擾,蜷縮成團,因而有的地方稱之為環腿病或抖抖病。鰓有時呈淡鐵銹色或微黑色,多上草上岸,拒食,有時吐沫,病變嚴重處,組織細胞壞死崩解成無結構的物質。目檢病死蟹無黏液和其他病癥。發病后 3-5天死在岸邊、草上或洞穴中。
流行:多發生在消毒不徹底的老蟹塘。高溫季節,水質惡化,pH低的水域易發病,扣蟹、成蟹都有,8-9月為發病高峰期。溫度在 28-33℃下流行最快,10月后水溫降到 20℃以下,該病漸為少見。有人初檢是病毒性疫病,究竟什么病源,尚需做進一步研究和鑒定。
防治方法:目前此病尚無特效藥治療,因此重點放在預防上。
蟹種消毒。消毒藥品很多,用福爾馬林消毒效果較好。方法是,將福爾馬林用水配成含甲醛 0.05%-0.5%濃度的水液用于幼蟹藥浴,浸泡 20-40m in。
徹底清塘。老蟹塘或曾發生過蟹瘟病的蟹區一定要嚴格清塘消毒。塘口清整后,塘內留10cm深的水,每畝用 150kg的生石灰化漿乳,均勻灑于池水中,半個月后放換水,清余毒。用濃度 10mg/L福爾馬林溶液消毒,10d后換水。
按常規搞好養蟹水域水質管理。
治療。已摸索出兩種治療方法:
池水放至0.7m,潑灑濃度為15mg/L的生石灰,12h后再潑灑濃度2mg/L的漂白粉,24h復水至原位,每 5d一次,三次即可基本抑制病情發展.同時在餌料里加 5%的大蒜糜和 5%的骨粉投喂。
(一)適時抓捕
要掌握河蟹上岸覓逃的規律,河蟹有著很強的天性,一但蟹膏蟹黃豐滿后即上岸,俗語說"秋風響,蟹腳癢;秋風響,蟹下洋"。河蟹一般逃跑的路線為東南方向。因為東南方向為大海。它們一般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上岸,在蟹圈內四周爬行,有的用螯足掏土洞準備外逃。所以在 8月下旬以后應及時晝夜巡塘,如發現有倒伏的圍欄或破損的尼龍膜要及時補修,避免成蟹逃逸造成損失。
河蟹捕撈的原則是:宜早不宜遲,視天氣情況靈活掌握捕撈時間。根據我省氣候特點和河蟹生殖洄游規律,筆者認為,河蟹最遲應在寒露之前捕完(一般寒露時哈爾濱地區氣溫 10℃左右,以后氣溫逐漸降低,至霜降時降至 0℃),否則會增加捕撈難度。捕撈方法池塘中可放置地籠、掛網、圈網捕抓。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養蟹池把水抽干后會發現很多洞,也抓不到多少成蟹,這些河蟹因在蟹圈內沒有跑掉已打洞鉆洞了,這時應二次三次向蟹池內注水,把洞內河蟹引出洞一齊抓凈。
(二)創建品牌
河蟹養殖應該走健康養殖之路,大力推廣以"健康的苗種,優良的環境,科學的管理"為核心的河蟹健康養殖技術,使河蟹養殖業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品牌意識的增強,特色成為品位的代名詞。過去長江蟹為河蟹產業的主流,以其養殖成活率高、養殖成品規格大、口味好,得到社會的認可,"大閘蟹"成為長江中下游河蟹產業的一大特色。長江蟹以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最為出名,因此在河蟹銷售上,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比其他沒有品牌的同等規格河蟹要高出 2-3倍,而且銷路非常好,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加快無公害河蟹產品及有機河蟹產品的養殖模式推廣及申請認證,以品牌提升河蟹形象,是我們解決河蟹銷售難,提高河蟹銷售利潤的必由之路。
(三)拓寬銷售渠道
改變傳統的銷售觀念,以品牌河蟹為依托,積極進軍大型商場和超市,重視河蟹包裝,提升河蟹的附加值,加強無公害河蟹和有機河蟹的養殖步伐,拓寬河蟹的銷售渠道。
隨著河蟹養殖面積的擴大,經常會出現市場銷售不暢,造成河蟹市場價格差異。所以不管是扣蟹養殖還是成蟹養殖,都要做好越冬期間管理。
河蟹越冬方式與魚不同,魚類是以群體聚集在冰層下的水體空間內越冬,而河蟹是將身體匍匐在水底的底泥里越冬的。一般只露出其口器、復眼和足部分。但只要不缺氧氣,它越冬成活率比魚類要高,而且還便于管理。
(一)越冬池選擇。選擇背風向陽、交通方便的池塘,而且水量必須充足,無滲漏、無污染方可做為河蟹的越冬池。越冬池面積以 5畝以上為宜。最好用新挖的池塘越冬。如是老池,必須徹底清塘消毒,消毒時,池底留水 10-15cm,每畝用生石灰 75kg,化漿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消毒后注水應用密眼網擋住水口,以防敵害及雜魚重新入池。
(二)越冬水位。越冬池塘需保水性能好,結冰前水位應保持 3.5m以上。對水位的要求是冰下最低水位應保持在 2m以上。
(三)越冬水質。水質清爽,透明度在 40cm以上,不要太肥,水質無污染。在這里順便提一句,購買扣蟹應盡量買當地越冬的扣蟹,因外地一些越冬池塘離海水太近,無法控制鹽度,影響扣蟹質量。河蟹只要性成熟,其條件適宜,遇海水就會抱卵,從而影響成蟹的商品價值。
(四)越冬密度。越冬密度一般為 300-500kg/畝。
(五)河蟹入池消毒。無論是扣蟹還是成蟹,入越冬池前用 10p p m高錳酸鉀洗浴 30m in或用食鹽水 5%浸洗 5-10min消毒,防止病害發生。
(六)清除冰面積雪。下雪后要及時清掃冰面積雪,清掃面積最少占冰面的 2/3以上,有條件的最好清掃干凈,以利于冰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氧。
(七)及時測試水中溶解氧。我們黑龍江省的冬季漫長而寒冷,冰封期長達半年之久,冰凍層在 80cm以上。按魚類越冬技術操作規程要求 12月上中旬 10天測試一次溶解氧。冬至前后是低氧期要及時測氧,掌握水中溶解氧變化情況。進入一月份每周測一次氧。河蟹越冬池溶解氧應保持在 5mg/L以上,低于 5mg/L時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增氧,以確保河蟹安全越冬。
(八)越冬后河蟹起捕。河蟹經過越冬在漫長冬季基本消耗了體內營養,在融冰后,水溫上升至 5℃以后應立即向越冬池內投喂豆粕及含蛋白質多的飼料,以恢復河蟹體質,便于出售。河蟹苗捕撈非常簡單,待水溫上升后在水口鋪上網片,河蟹即順著水流爬上網,這樣循環往復即可抓捕干凈。
也可采取拉網捕撈、地籠網捕撈、燈光誘捕、干塘捕撈等方法,多種捕撈方法相結合,即可把河蟹捕凈。操作時應注意保護河蟹附肢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