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濤,周魯濰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1)
居住小區中的景觀尺度不緊要滿足功能尺度的要求,還要滿足人們的視覺、觸覺的尺度需求。人體知覺中感知范圍最遠,也是感受最直接的是視覺,在人的空間經驗中起主要作用。人的視覺生理因素對景觀的尺度感知和影響,需要通過分析才能清楚地了解。
緊張的都市生活使人們更加渴望自然,在很多居住區規劃設計時,對住宅周圍的景觀設計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也引起了設計師們的高度重視。對于空間的把握能力是每個設計師必備的能力之一,而設計師們在設計的物質空間就是要滿足使用者的心理空間。視覺是人們感受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環境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的一樣:“視覺比其他感覺器官都要發達,并與外界的大量信息有關。人從環境中所接收到的信息之大部分都要通過視覺和聽覺。其中視覺可以得到聽覺的千倍以上的信息。”在景觀環境中,景觀的尺度大小多數都是通過視覺傳達給人的,因此人的視覺特性對景觀的尺度存在著一定的控制性。
根據觀察者離開景觀的距離和所能看到的景觀數量,尺度在水平和垂直尺度上都會改變。一個景觀會顯示出大尺度,如果他可以從遠距離看到。景觀的實際尺寸,如山的高度,不總是決定因素。如果一個近的景觀占據了觀察者的大部分視野,即使垂直的尺寸并不非常大,也可以覺得是大規模的。可見視覺的特性對景觀空間尺度的衡量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這里也有個限度,給定高度的要素如果太遠就構不成圍合,即便人的視覺可以感知到。如果太近就會使人感受到壓抑。
在平視情況下,人眼的明視距離為25 m,可以看清物體的細部,也是一般識別人臉的距離,在該距離范圍,他人的活動易引起關注,為不同人群之間交往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也提出了以20~25 m為模數的“外部模數理論”,作為外部空間材質、高差等變化的尺度節奏,從而打破大空間的單調,營造出生動的空間感。凱文·林奇也認為25 m左右的空間尺度是社會環境中最舒適和得當的尺度,是形成那種安寧、親切、宜人環境氛圍的良好尺度原則。
人眼不動時,一般認為水平視野為120°,垂直視野上為50°,下為70°,而在60°視錐范圍內是最佳水平視角,理想的垂直視角上為27°,下為35°。當垂直仰角超過45°時,物象就容易產生視覺失真。人眼的視角是一個扁形橢圓錐形,水平視角在理論上為垂直視角的兩倍。一般最廣泛應用的視距D/景物高度H的比值在1~3,視覺觀賞效果最理想的,同時在一定場所中可保障空間的私密性。蘆原義信進一步提出:D/H=1是空間性質的轉折點。隨著D/H>1時,空間會產生擴大遠離之感;隨著D/H<1時,空間則越來越產生緊迫感;當D/H=1時,構成空間的實體的高度與間距呈現協調勻稱之感。
宏觀層次空間尺度屬于非視覺尺度,但是它限制著空間的平面尺度,對視覺尺度起到一個限定作用。我國古代皇家園林布局中就對景觀的平面尺度有所研究。古典皇家園林中的“三山五園”之間在空間上互相制約。園內重要景區中心間的距離等一般均控制在約600~630 m的尺度,建筑組群的軸線進深、景區園門之間的間距等局部空間尺度約320 m為普遍的控制。這樣空間就按照一定的模數被分割成很多小空間,各空間保持著一定的尺度關系。現今社會的居住小區景觀規劃中空間的分割及個空間的尺度關系是如何處理的呢,在城市規劃的規范要求中提出:“一般一萬人左右的小區宜設置一個不小于500m2的小游園,服務半徑為300~500 m,以滿足有一定的功能劃分、一定的游憩活動設施和容納相應的出游人數的基本需求”。
中觀層次景觀空間的形成主要是通過住宅建筑和高大植物的圍合,所以對它的控制是通過對處在小區中人的正常視覺范圍研究,也就是對人的視距與圍合實體高度的關系以及水平視域與實體寬度的研究。中國古代在外部空間構成中所遵循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基準,“勢”概指遠觀的、大的、群體性的、總體性的、輪廓性的空間構成及其視覺感受效果。“千尺”約為230~350 m,這一距離與人一般能心情愉快的步行距離300 m相合宜,且在此視距范圍,人可以對物體的形體輪廓有清楚的觀察。這種尺度應用到小區中的組團綠地,就可以滿足人的心里及視覺的要求。從中可見,親切宜人的景色中必包含有與人的視覺生理相契合的規律。由于日照等因素,住宅建筑的尺度也影響著小區綠地的尺度,它還是小區空間圍合的重要實體。布魯曼菲爾特、海吉曼匹茲等建筑師都曾在各自的著作中論述過人的視角、視距與建筑高度之間的關系,他們在數據都提到視點的距離(D)與建筑高度(H)之比D/H=1、2、3…。
景觀細部層次主要是指景觀小品,其尺度于人體尺度非常相近,最大尺度以人的視距25 m為限,主要包括假山、單體植物、雕塑、園橋以及休憩設施等。一般與觀景點距離較遠的景物,要求視域較小,視角為30°;距離較近的景物,視野范圍內較充實,視角為60°。在我國古代園林設計中所說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中以百尺為形劃分千尺為勢的空間構成,也反映了對人的行為及知覺心理規律的把握。形,概指近觀的、小的、個體性的、局部性的、細節性的空間構成及其視覺感受效果。“百尺”約為23~35m,與現代理論中以看清人的面目表情和細節動作為標準的近觀視距25m限制相符合。景觀小品的尺度,多以人體的尺度為參照,其高度不宜高出人身高的3倍。大于人體高度三倍的景觀小品,很難使人有參與的心態,而有種崇敬、壓迫感。
尺度常常與比例一起被列為形式美的一條法則。實際上比例與尺度可謂形影相隨。沒有尺度就無法具體地判斷比例,而任何尺度總會在一定條件下反映出某種比例來。無論是在建筑還是景觀設計中,是否能夠得到美的設計比例和尺度對每個設計師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因此在景觀設計中,通過對景觀整體與各部分間及各部分相互之間構造比例關系研究,從而形成一種模數成為程度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由德國數學家阿道夫·蔡辛提出的黃金律也叫黃金分割,是一種完善合度的比例關系。它是將長為1的直線分為兩段,使其中長段對于全長之比等于短段與長段之比,得到的比例數0.618被稱為黃金數。雖然經過諸多科學家的理論研究證明,黃金律在形式比例上具有的美學價值是有科學依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景觀中很難評價和使用黃金分割。很多景觀的平衡取決于多角度的視覺感受,只有在景觀的平面或立面高度比較易于達到精確的比例。“三分法則”是從黃金分割中衍生出來的,它在景觀的實際應用中能夠簡單應對諸如景色隨位置和角度,或者景觀和地形不規則等問題,使在構造中各要素比例取得一般平衡。
另外,日本建筑理論家蘆原義信在他的著作《外部空間設計》中所指出的外部空間尺度與室內空間尺度不同,這是有道理的。同時,在他對日本建筑實例的分析中所得出的“十分之一”理論雖有一定得輔助作用,但是實際上也不是十分周密適用和一成不變的。
在尺度的研究當中,設計師們都致力于模數的研究,期望能夠尋找到完美的尺度模數制。然而我們卻看到他的遙不可及,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變化太大,不同的環境、地域、需求就對建筑或景觀有著不同的尺度要求,這使有限變化的模數顯得滯緩。這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方式或手法來加以補充,以基本模數為參照來進行尺度的探索就會事半功倍了。
[1]張曉健,李生效.建筑尺度與人的心理[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2):191-194.
[2]劉翔,鄒志榮.園林景觀空間尺度的視覺性量化控制[J].安徽農業科學,2007,(4):11-17.
[3]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原則[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87.
[4]布魯諾﹒賽維.建筑空間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124-125.
[5]日本建筑學會.建筑設計資料集成都市綜合篇[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6]約翰·O·西蒙茲編著,俞孔堅,譯.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華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7]顧小玲.景觀設計藝術[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