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患糾紛時有發生、社會普遍高呼重拾醫德教育的當下,仰望那些老一輩醫生們令人尊崇的身影,重溫他們昔日的懸壺軼事,將帶給人們長久的啟迪和思索。不久前,本刊記者一一走訪了醫林中德高望重的數位長者,他們的從醫經歷和品行展示了老一輩醫學大家對醫德最好的詮釋。
2005 年的一次外科醫生會上,90 歲高齡的我國外科開創者裘法祖從口袋里掏出《左傳》念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呼吁醫生首先應是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好人。在封刀之前,裘氏刀法曾出神入化,他要劃破兩張紙,下面的第三張紙一定完好。盡管如此,這位巨匠仍主張“能不開刀的就不要開刀”。著名的心臟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胡大一也談到,在目前這種醫療環境下,很多醫生有抱怨和負面情緒,職業的幸福感很低。醫德主要體現在公德心和職業規范上。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時代都做過多年醫生的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醫患關系是相互的,不論什么時代和國度的醫生,如果主動去理解、同情、關愛患者,與患者進行心靈溝通,就能和患者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理解的關系。1970 年他從北醫畢業當上醫生時,沒什么專業書可讀,只有隨身帶的《內科手冊》和《赤腳醫生手冊》工具書,當時知識很少、技術很少、藥物也很少,但醫生把很多時間都花在病床邊,和病人關系很和諧。
記者在采訪著名肝病專家、北京友誼醫院名譽院長王寶恩時,說到為什么學醫,他直言:為了群眾,為了患者。王寶恩有兩個重大課題,一個是慢性肝病,另一個是重癥感染。曾有一個師范大學的女學生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當王寶恩被請去會診時,那家醫院的醫生已經聲明放棄了,王寶恩卻說,轉到我們醫院吧,我們來給她治療。患者轉入友誼醫院后,王寶恩確定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并不舍晝夜地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當時他已經非常疲勞,大家都勸他去休息,他卻說病人的情況沒有穩定下來,我不放心。經過2 周精心的搶救治療,患者終于轉危為安。幾年后,她大學畢業成為中學老師還常常寫信給王寶恩教授,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1974 年,王寶恩下放到甘肅學中醫、采中藥,當時看到患乙肝(HBsAg)的人數比例驚人,他決定潛心研究用中醫中藥治療肝病。很多人勸他,“老王,算了,這個病研究起來曠日持久且難有結果,你何必呢?”王寶恩下決心一定要攻克難關。1986 年,王寶恩終于研制出自己的“名方”——復方861 沖劑。
采訪中,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名老中醫周德安認為,醫生對病人要一視同仁,不論貧富貴賤、老幼尊卑、男女美丑,都要對他們付出愛心和同情心。一位家住在北池子附近的以撿垃圾為生的老人找到周德安說,她的兩個膝關節疼得很厲害。周德安為她進行了診斷,確診為老年性腰腿痛后,給她進行針灸治療,并每次免去14 元的掛號費,只收4元治療費,治療五六次之后,這位老人的腿就不疼了。
已逾古稀之年的北京中醫醫院名老中醫黃麗娟迄今仍深深銘記大學時代在北京友誼醫院實習時,王寶恩、顧復生等老師給她講過的道德教育課:醫生醫術的提高來自病人,醫生應尊重愛護病人,一切為病人著想,診療過程要嚴格按規范操作;醫生要關心病人的冷暖,天涼時聽診器要用手捂得不涼了再給病人檢查;搶病人、把病人當成練習對象、為學技術折騰病人都是非常錯誤的做法。這些醫德教育烙印般永遠留在了黃麗娟的心里,成為她幾十年從醫遵從的基本原則。
采訪中,記者在北京友誼醫院看到,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顧復生在出診的時候,很多老病人愿意站在診室里面等,就像她的朋友。顧復生不太愛笑,顯得有些嚴肅,說話很直率,看病時她說得最多的是“聽明白了嗎?”“太胖了,吃少一點,想吃什么可以,量少點好不好,別再長胖了!”一位老年患者2009 年被診斷為患有肺栓塞。“是肺栓塞嗎,肯定嗎?誰給你診斷的?”顧復生把病歷和檢查結果反復地看,然后指著檢查單上的結果說,“這兒寫著未見明顯肺栓塞。你可能是肺炎,是陳舊性的,不是當時栓的,誰給你看的?”患者告訴顧復生在本院給她下診斷的醫生名字,她拿起手機給這位醫生打電話,但對方沒有接。顧復生放下電話,憤然地說,“只看檢查單,不做檢查,不聽心跳,不分析病人全面情況,就會看化驗單給藥!”
對于手術,顧復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不要瞎做手術,有些病靠藥維持就可以,手術不是萬靈丹。”一位56 歲的冠心病病人才放完支架不久,血壓控制不好。顧復生說,“我之前說過,你的情況不需要放支架,你跑到別的醫院去做了?”患者說,“每次發病我都害怕。”“做完手術你就放心了?現在怎樣了?”他回答,“放了6 個支架,能上樓了,血壓仍然降不下來。”一個14 歲的男孩,患有心動過速,在北京兩個大醫院已經做了3 次射頻消融手術,3 歲就做了第1 次,3 歲半做了第2 次。顧復生聽了有點生氣地說,“干嘛3 歲就做!”接著細心詢問,“主要怎么犯病,怎么不舒服?這禮拜犯了沒有?”孩子回答說,“心跳快,上樓梯時快,有時憋得慌,就蹲一會兒。有時蹲下能好,有時過不去要吃2 片心律平。”男孩比較胖,顧復生說,“要減肥,讓心臟休息一下,不要吃減肥藥,不要吃快餐,把肉、糧控制在半斤,別拼命去做射頻手術。這病沒關系,在發育過程中慢慢就好了。你的父母也去做一個心電圖。把病歷放這兒,我再研究研究。”
對于患者用藥,顧復生向來主張鮮明。“你看這兩個藥是重復的,吃一個就行了!”采訪中,記者看到一位患高血壓病的老太太,把正在吃的10 種藥掏出來放在診室的桌上,顧復生戴著眼鏡仔細查看后說:“有4 種藥的效果是重復的,血壓那么高,眩暈藥不要吃了。”她親自幫病人把6 種藥放進小塑料袋,然后開了處方,并囑咐病人要分開吃。
多年來,糖尿病專家、北京友誼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付國榮為了能為更多的患者減輕痛苦,每次都將規定的早8點診療時間提前到7 點20 分,對于患者的加號請求,也幾乎是有求必應。別的專家看到中午12 點最多到下午1 點就結束了,付國榮卻要看到下午三四點。付國榮對患者十分耐心細致,她會用很多通俗的比喻來給病人講解。如遇有胃病史的病人,她會把藥換成腸溶片,并叮囑:“腸溶片一定要飯前吃,這藥要到腸子里才吸收,道兒遠著呢,要先行。”
付國榮經常給病人講如何預防,如何調理,如何吃藥,對每一位患者詳細問診,認真查體,即使是最后一號,她也會像對待第一位患者那樣認認真真……
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的護士們都知道,名老中醫周德安的診室里醫患關系特別和諧,患者有多大的氣到這兒都消解了。有個專門找周德安看病的院士說,這兒是和諧社會的一個縮影。周德安看病時,有的患者自左進來一趟,自右進來一趟,顯得十分焦躁。周德安從來不對這類患者橫加指責,總是態度和善地勸導,“您別著急,您這病就是著急造成的,您再等等,如果前面有病人不太急的,可以考慮給您提前,但最好是等等,不養成特殊對待的習慣,不然大家都要特殊,就不好辦了。”到10 點鐘,輪到這些患者時,他會多開導他們一會,讓他們覺得等這么長時間是值得的。
采訪中,胡大一談到,對職業規范而言,目前有兩個趨勢:一是技術崇拜導致的過度檢查。對任何一個技術的評價,必須針對使用前后有沒有明顯的區別來判斷。比如,某項技術的應用能不能減少心肌梗死、減少心血管死亡、降低總死亡率,要做循證評估,而影像的循證,臨床研究是目前為止做得最少的。預后的效果還需要經過臨床研究的評估。運用現代影像技術后,醫生確實能看到很多過去看不到的東西,但實際上能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仍是缺乏證據的。
胡大一頗為激動地告訴記者,有些律師給醫生開講座時明目張膽地鼓吹過度檢查,“該查不該查的一定得查,可治可不治的一定不治。”胡大一對此難以理解。在他看來,作為醫生,不能見死不救,病情越急越重的患者越需要醫生,醫生應力爭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如果每個醫生都只為自己考慮,不肯承擔應承擔的責任,醫患關系就會越來越糟。
第二個趨勢是經濟利益的驅動導致的過度醫療。目前有些醫生不是根據年齡、性別、危險因素、疾病狀況等個體情況來設定檢查項目、制定治療方案,而是根據病人的支付能力來“打包”,從而導致過度醫療。介入治療是目前冠心病治療中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否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做支架、做搭橋?胡大一說,相當一部分缺血不嚴重、用藥物控制得很好的病人做支架、搭橋,對病人并不一定有利,藥物治療往往是最佳的選擇。
藥物涂層支架一直被認為是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一場革命。因為涂層里的藥物雷帕霉素會持續而穩定地釋放出來,解決了安放金屬裸支架后常常出現的血管再次狹窄的難題,但血栓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用哪一種支架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如果病人再狹窄的危險大,血栓的危險不大,應該選藥物涂層支架;如果患者形成血栓的危險大,再狹窄的危險不大,就應該選金屬裸支架。目前,國內一些大型醫院藥物涂層支架的使用率竟達到96%,金屬裸支架的使用率僅為4%,美國、歐洲、古巴等都沒有如此高的比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使用藥物涂層支架和金屬裸支架的價格懸殊(藥物涂層支架約為1.5 萬~2 萬元,金屬裸支架約為3000~4000 元),效果卻一樣。醫生如果不從患者的利益、公眾健康的角度去反思和改變這個現狀,甚至還產生一種自豪感,認為別人做不到而我能做到,這是十分令人憂慮的。
胡大一經常給年輕醫生和學生講,看門診和查房時,他自己的習慣是首先考慮病人不需要什么,應該在病人身上做什么,再把該做的事情想好、做好。然而,很多醫生習慣的思維卻是:這個病人身上還能做什么?
采訪中,著名腎內科專家、北京安貞醫院教授、主任醫師諶貽璞告訴記者,國內的大多數醫生是有醫德的,不能因為少數醫生醫德的缺失“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但不可否認,目前過度診斷、過度醫療確實令人憂慮,“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要會看病,對病人態度好,還要考慮怎么幫患者既省錢又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他當腎內科主任時,堅決反對不必要的檢查,他認為,明明做3 項檢查就可以診斷,非要做一整套檢查,這是違背醫德的做法。CT、核磁等影像檢查價格很高,多數腎內科疾病并不需要這些檢查,然而也有醫生常常亂開這些檢查單。
在中日友好醫院當腎內科主任時,諶貽璞對自己的科室管得很嚴,堅決抵制“紅包”、“回扣”現象,被人說成是“傻子”。他常對新來的醫生說,“我們對灰色收入管得很厲害,如果你考慮學術長進,這個科室就是你的地方,如果有別的想法,我們這里不適合你。”
有醫藥代表來找北京中醫醫院名老中醫周德安時,他說,“如果是患者需要的藥,我一分錢不收也要開,如果患者不需要,你給多少錢我都不會開。”當了一輩子醫生,周德安從未收過“紅包”或“回扣”,“早年當小醫生時我就從來不做這些事,現在作為專家出特需門診,每月幾千元的收入已經體現價值了,我不會去做違背良知的事。”
采訪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認為,要解決醫德問題,必須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醫學是人文內涵極為豐富的行業,但長久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和實踐都是技術至上、人文素養欠缺。很多情況下,醫生的眼睛更多的是看到病而不是人。有的醫生甚至只關注“挑戰性病變”,對患者的痛苦卻沒有多加考慮。
他說,要對心臟病進行明確的診斷,通常需要經過問病史、查體以及做心電圖、胸部X 線、心臟B 超等檢查做綜合判斷。五個手指的原則是很重要的。第一個指頭是指醫生和患者溝通的技能,要耐心,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病人。要認真聽病人的主訴,聽他訴說疾病的痛苦,認真了解病史,要和病人充分溝通,尊重病人的感情。第二個指頭是指醫生要盡量使用望、觸、叩、聽四診。有些心臟病是可以通過聽診而直接做出判斷,如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心尖部的隆隆樣舒張期雜音常出現在心電圖、X線變化以前,聽診時能發現心尖部的隆隆樣舒張期雜音。第三個指頭是心電圖、X 光胸片檢查。心肌梗死和大部分心律失常靠心電圖就可以診斷。第四個指頭是B 超,最后的小拇指是特別復雜疑難的才用CT、核磁和冠狀動脈造影這些費用更高甚至有創技術。有的醫生連聽診器都不帶,不聽心臟雜音,只靠CT、核磁檢查,甚至直接就去做冠狀動脈造影,非常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