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接觸到這樣一個病例:一位64 歲的女性患者,40 年前懷孕時發現血壓升高,當時沒有任何癥狀,也未服用任何藥物。直至10 年前起床時發現講話不利,左側肢體活動受限,住院治療。入院診斷為高血壓病、腦梗死,并從此開始服用降壓O 號治療,一個月后出院。近一年來常感頭昏、頭痛,測血壓190/110mmHg,作腦CT 檢查,提示陳舊性腦梗死,曾先后服用拜新同、絡活喜、蒙諾等藥物治療,血壓控制不滿意,來到筆者門診。筆者檢查后發現患者還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給予降壓、降脂、降糖、控制尿酸等治療措施。
查出糖尿病后,患者十分恐懼,要求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筆者多次和患者聊天,發現其存在嚴重心理問題,表現為各種恐懼心理。擔心一旦自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成為家人及兒女的“累贅”,更擔心自己會突然發病導致死亡。于是,筆者和其主管醫生一起調整治療方案,積極控制患者血壓、血糖、血脂,使這些指標達到目標水平并要求家屬、主管醫生及心理醫生一起對患者進行心理及放松治療。經過大家努力,患者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目前患者定期來筆者門診看病,血壓、血糖、血脂指標均達到目標水平。
對此類病例,筆者有這樣的體會:高血壓病與情感障礙的關系應受到廣泛關注。研究表明,高血壓病發病是多因素所致,除身體本身因素,不僅與遺傳、神經內分泌因素有關,還與心理障礙、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有關。高血壓病為一種慢性疾病,幾乎每位患者都經歷了血壓不降和血壓波動的過程,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負擔。同時,疾病導致的身體不適和心理負擔也會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有關數據顯示,在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中,抑郁的發生率為20%~40%,且不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但是臨床上對高血壓病的干預往往忽視了對心理、社會因素的干預。
高血壓病常見的心理障礙是焦慮和抑郁。研究表明,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血壓病的發展和預后。對這些患者仔細檢查后發現,均無器質性病變的客觀證據,但發現在心理障礙的人群中高血壓病發病率增加2 倍以上,腦卒中、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發病風險增加6 倍,死亡率增加2 倍以上,可見具有心理障礙的人易發生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也易發心腦血管事件。盡管當前高血壓病與抑郁癥都具有很高的患病率,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很少引起重視,因此對高血壓病合并心理障礙患者進行識別及心理治療是十分必要的。
臨床實踐表明,不僅高血壓病患者有心理問題,其他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及許多慢性疾病患者都存在心理問題,同樣需要心理治療。應充分重視此類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早期識別、積極干預其所伴發的抑郁情緒并給予有效的心理、社會或藥物干預。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在加劇,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人群與日俱增,漫長的病程、反復的病情、可怕的并發癥常常帶給患者巨大的心理壓力,并由此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疾病轉歸。與此同時,醫學模式也發生著改變,對疾病的了解不僅包括對疾病的生理(生物醫學)解釋,還包括對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處的環境(自然和社會因素)和幫助治療疾病的醫療保健體系(社會體系)的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醫務人員不僅要會看病,而且要會醫學關懷(人文關懷),否則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