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根據群眾舉報對某企業進行現場檢查時發現:該企業共購進“××高鈣片”560 盒,購進價格為2.7 元/盒,銷售價格為20 元/盒,但尚未銷售。后查詢衛生部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未發現該保健食品相關信息,該保健食品標示的批準文號為冒用另外一種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這個案例引起有關經營假冒保健食品行政處罰的爭議。
在對本案的討論過程中,執法人員就如何對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進行處罰產生了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雖然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是不對的,但由于新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尚未出臺,《食品安全法》對此也無相應規定,根據“法無明文不處罰”的原則,不能對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進行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食品安全法》是特別法,保健食品的生產經營應首先適用《食品安全法》。但《食品安全法》對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沒有相關規定,理應根據“特別法中無規定適用一般法”的原則,將此案移送產品質量監管部門,由該部門依據《產品質量法》的有關內容進行處罰。
第三種意見認為,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違反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應依據《特別規定》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進行處罰。
筆者認為,本案的焦點集中在現階段處理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法律適用問題。要解決此執法困惑,需要厘清兩個問題: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違法行為目前應由哪個機關進行處罰;對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違法行為應如何處罰。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國家對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實行嚴格監管。有關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職,承擔責任。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明確了“組織查處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的研制、生產、流通、使用方面的違法行為”職責,因此,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應由藥監部門進行查處,因此,第二種意見中“將此案移送產品質量部門”是不正確的。
行政機關處理違法案件,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進行處理,“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但就本案而言,并非如此?!侗=∈称饭芾磙k法》第十六條規定,未經衛生部審查批準的食品,不得以保健食品名義生產經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9 年7 月6 日出臺的《關于保健食品監管法律依據的意見》明確指出,在《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出臺實施之前,保健食品的監管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法》進行,原有的保健食品監管依據與《食品安全法》不抵觸的,可以繼續適用。由此可見,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是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當事人存在違法事實。但是,依據該條款進行處罰需要援引《食品衛生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但由于當事人的違法行為發生在2009年6月1日之后,伴隨《食品安全法》的實施,《食品衛生法》同時被廢止,所以不能依據該條款對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進行處罰。鑒于《食品安全法》中對此也沒有具體的規定,也不能依據《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對該行為進行處罰。
就《食品安全法》立法背景和立法目的加以考量,目前我國對保健食品采取注冊制度,即需要符合“法定要求”。因此,假冒保健食品完全符合《特別規定》第三條第一款中“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產品”這一規定,對該企業經營假冒保健食品的行為應依據其第三條第二款進行處罰。筆者認為,第三種意見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