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璐瑒
風、寒、暑、濕、燥、火(熱)是自然界的六種正常氣候現象,稱作“六氣”。“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币簿褪钦f人依靠天地之間的大氣和水谷之氣而生存,遵循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成長發育。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生發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或變化過于急驟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引發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便稱為“六淫”(“淫”即太過和浸淫之意,也泛指反常),由于屬不正之氣,又稱“六邪”。六淫是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多以肌表、口鼻為途徑侵犯人體,故亦稱“外感六淫”。
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既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辉诎l病過程中,不僅可以相互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風為春季的主氣。自然界的風有突發、上升、散開、來去無定、令物動搖等特性,中醫將發生具有這些特點的病證的原因歸結為風邪。
風性浮越。風為陽邪,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其致病表現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點。通常感冒所引起的頭痛、鼻塞、咽癢、咳嗽、惡風、發熱、汗出等,均是風邪致病的臨床表現。
風善行數變。善行,是說風邪致病具有病位行無定處的特點,如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即肌肉、關節游走性疼痛,痛無定處。數變,是說風邪所致疾病變化多,如蕁麻疹疹塊時隱時現,此起彼伏。
風性善動。指風邪有搖動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搖動,如突然暈倒、眩暈、手抖、抽搐、角弓反張、面肌痙攣等都系風邪致病的表現。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腦血栓等,具有發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動搖”特征,故中醫稱之為“中風”。
風常兼邪致病。風邪較少單獨侵犯人體,常與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風與寒、風與濕、風與熱、風與燥等,形成復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現則兼有兩種外邪的特點。
六淫之中,風邪最為常見,亦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故有“風為百病之長”之說,甚至有時以風邪代指外邪。針對風邪所致疾患,中藥中分別有散風、祛風、息風等藥物。
火、熱均為陽盛所生,火為熱之源,熱為火之性,二者本質皆為陽盛,所以火、熱也往往混稱。它們的性質相同,但程度有區別:溫之進一步為熱,熱極為火。
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瓣杽賱t熱”,火為熱之極,故熱盛易化火上炎。若熱盛化火,火性炎上,可見面紅目赤,舌質紅,或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等。若火熱擾亂心神,則可見心煩、失眠、狂躁妄動或神昏譫語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臨床所見火熱病證,亦多表現在人體上部,如頭面部。
熱易傷津耗氣。炎熱之邪易迫津外泄,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津耗傷,故火邪致病除有熱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的癥狀?!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赋觥皦鸦鹗硽狻?,即指陽熱亢盛的實火能損傷人體的正氣,而導致全身性的津氣衰脫。
熱盛化風,指熱盛可生風動血。熱盛化風又叫“熱極生風”,是熱邪耗傷陰血,肝之筋脈失養的病理表現,即肝風內動。臨床表現為高熱、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暴強直,皆屬于風?!蓖瑫r,火熱之邪可以加速血脈運行,灼傷脈絡,甚至迫血妄行,會導致各種出血,如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病證。
熱邪挾毒,易致腫瘍。挾毒的熱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可發為腫瘍?!鹅`樞·癰疽》云:“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名曰癰。”《醫宗金鑒·癰疽總論歌》云:“癰疽原是火毒生。”臨床上見瘡瘍局部紅腫熱痛,久則化膿,常伴發熱、心煩、口渴等癥。
此外,火熱與心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素問·至真要大論》又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此處所說的“心”,主要指心經之火熱。所以火(熱)盛除可見血熱或動血癥狀外,還有火邪擾心所出現的神志不安、煩躁,或譫語、發狂、昏迷等癥狀。
火熱病亦有內、外之分。外來的溫熱病邪直接侵襲人體致病,而內生火熱邪則通常是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使體內陽氣亢盛而成。不過一般情況下,熱多屬外邪,例如風熱、暑熱、濕熱之類;而火則常由內生,例如心火、肝火、膽火等病變?;鸺瓤捎娠L、寒、暑、濕、燥邪轉化而來,稱“五氣化火”;也可由喜、怒、憂、思、恐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而來,稱“五志化火”。此外,還可由痰、瘀等病邪郁滯而成。
在臨床辨證治療上,凡外感病具有熱邪性質及致病特點的,治療應“熱者寒之”,應用清熱生津或清熱瀉火之法。若熱盛動風,宜清熱涼肝熄風;若熱盛動血者,則應清熱涼血止血;若熱邪挾毒,則需清熱涼血解毒。
暑、熱皆為夏季主氣,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端貑枴の暹\行大論》云:“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暑勝則地熱”,故暑天火熱之氣使人致病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素問·熱論》云:“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惫适钚爸虏≈饕l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稌r病論·卷四》云:“其時天暑地熱,人在其中,感之皆稱暑病。”暑病和熱病的區別之一就是,暑病只有外感,沒有內生。
暑性炎熱。暑為夏季火熱之氣所化,故為陽邪。暑邪傷人多出現陽熱亢盛的臨床癥狀,如高熱、面赤、心煩、汗出、脈洪大等。
暑性升散,易傷津氣。故暑邪侵入人體,使腠理開泄而為多汗;汗多則易耗傷津液,見口渴喜飲、尿短赤等?!端貑枴づe痛論》云:“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暑多挾濕。因夏季氣候炎熱,且多雨,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故常見暑濕相兼為病。
在臨床辨證治療上,凡具有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的證候,皆應用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的方藥治療。兼有濕邪的暑濕證,又應清熱解暑化濕。若暑熱化火內傳心營,引起閉竅動風之變時,則須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清心涼營,化痰開竅,涼肝息風等法。
濕為長夏主氣。所謂長夏,是指夏秋之間,即大暑至秋分前的一段時間。此時天之陽熱下降,地之濕氣上騰,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時節,人體最易因濕熱熏蒸而生病。
濕性重濁、粘滯,故濕邪致病有粘膩、阻滯的表現,且病程長,纏綿難愈或反復發作。
濕多挾溫熱。內濕素盛之人,易感受暑邪而成暑濕相合證?!夺t門法律·風濕論》云:“體中多濕之人,最易中暑,兩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動內濕,兩氣交通,因而中暑?!逼渑R床表現除有暑熱癥狀外,尚有濕阻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身熱不揚,煩渴,身重倦怠,胸悶,嘔惡,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厚膩等。
濕又可兼風為風濕,兼寒為寒濕,兼風寒為風寒濕痹,兼風熱為風濕熱痹。因此濕邪致病不只限于長夏,其他季節亦可見。
此外,感受濕邪,臨床常見氣機阻滯的癥狀。濕阻清陽,見頭昏重;濕阻上焦,見胸悶或咳喘;濕阻中焦,阻滯脾胃氣機升降,見脘腹脹痛、痞悶、嘔吐、泄瀉等;濕阻下焦,見下腹脹痛、里急后重、大便不暢或小腹脹痛、尿急、小便澀痛;濕阻經絡關節,見肢倦、關節重痛等。
燥為秋季主氣,干澀是其特性。燥邪侵入人體而成外燥病。燥邪為病有溫燥和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余氣,或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溫熱結合侵入人體,則成溫燥;深秋近冬,西風肅殺,燥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則形成涼燥。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故燥邪常犯肺?!秱s病論·傷燥病脈證并治》云:“傷燥,肺先受之,出則大腸受之,移轉五臟?!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扒鍤獯髞?,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惫试镄爸虏?,除見傷津和干澀癥狀外,在臟腑多見傷肺及肝、大腸的癥狀。
在辨證治療上,凡秋季外感具有燥邪性質和致病特點的病證,應按《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燥者潤之”施治。若燥熱偏勝傷肺,宜清肺潤燥養陰;若因干燥導致肝木侮肺金,則宜抑木清金,用清肝潤肺法治療。
寒為冬季主氣。寒邪致病,因所傷部位不同,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外侵,傷于肌表,郁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稱為“中寒”。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啤瓣巹賱t陽病”、“陰勝則寒”。因此,人體感受寒邪,易傷陽氣,表現為陰寒偏盛的寒實證。寒邪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等癥。
寒性凝滯而主痛。人體氣血津液運行不息、暢通無阻,全賴陽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若寒邪侵入,損傷陽氣,則溫煦推動功能減弱,使經脈氣血阻滯,津液運行輸布失常,變生氣滯、瘀血、痰濁、內濕等;并可引起各種疼痛,如頭項強痛、身痛、關節疼痛、腹痛等。故《素問·痹論》云:“寒氣勝者為痛痹”“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贝送?,寒邪作用于肌膚,使氣血壅滯,還可導致凍爛瘡。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端貑枴づe痛論》云:“寒則氣收”“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薄鹅`樞·歲露》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所以,當人體感受寒邪后,常出現皮膚腠理收縮,汗孔閉塞,筋脈牽引、拘急癥狀。如寒邪侵襲肌表,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關節伸屈不利等。
六淫諸邪中,惟寒與濕邪其性屬陰,故兩者皆能損傷陽氣,但二者亦有很多區別。第一,寒濕同屬陰邪,皆能損傷陽氣,但寒邪主要是郁遏衛陽,使衛陽不得散越,或傷損臟腑陽氣,致使臟腑陽氣虛少;而濕邪主要是困遏陽氣,使陽氣不能布達,并主要是困遏脾陽,致脾陽不振,水濕內生。第二,寒性凝斂,濕邪纏綿,俱能阻滯氣化,凝滯經脈,但寒邪為病,易致疼痛,而濕邪為病,多腫痛重著。第三,寒無形而濕有質,寒邪無形可見,只可隨感而知。六淫邪氣,惟濕有形,有形者常為無形之窠臼,故寒濕邪氣常相兼為病,如寒濕泄瀉、寒濕痢、寒濕頭痛等。
凡具有寒邪性質及致病特點的疾病,均用祛寒法治療,具體方法視寒邪侵犯部位和陽氣受損程度而有所不同:寒邪束表,宜辛溫解表;寒傷經絡,宜溫經散寒;寒邪直中,則宜溫中祛寒,或溫腎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