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2010年2月,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意見終于面世,不出所料,“意見”再一次強調了公立醫院改革必須堅持公益性,要求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
為什么醫改,是因為看病難、看病貴,這幾乎是婦孺皆知的原因。但為什么要改革公立醫院,這其中緣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認識清楚。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若干年來,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醫院及醫療行為利益化,從利益傾向到追求利潤公開化,濫用藥、濫檢查、過度治療,成為看病貴、看病難的最大禍根。正因如此才有了公立醫院的改革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公立醫院改革若想成功,主動或被動地使公立醫院放棄利益也就是放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才是惟一出路。換言之,公立醫院如果不放棄追求經濟效益,不徹底告別企業式的經營,醫療行為不與醫院經濟收入完全脫鉤,即便什么樣的補償機制、再多的財政投入,公立醫院改革也絕不會成功。
也許有人說,公立醫院作為一個實體,又確實存在“商品”交換,如果沒有經濟效益的杠桿根本行不通。其實不然,公立醫院最有條件放棄利益。其一,公立醫院本身就是事業單位,醫生們都是黨任命的干部;其二,醫療行為本身是救死扶傷,與經濟利益無涉;其三,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完全有實力負擔公立醫院。所以,公立醫院放棄經濟利益可謂天時、地利。
公立醫院放棄經濟利益將如何運行,有三點便可解決。一是醫生養起來。有開明者曾一語道破:當醫生不知道一個檢查、一片藥多少錢的時候,醫改就成功了。醫生的收入來自政府財政,自然就不再關心藥價、檢查費了,而且以政府現在的財力,供養醫生則完全可能。在這方面,政府已有成功的先例:公立學校的教師的收入現在就由政府負擔,學校濫收費幾乎蕩然。醫生隊伍與教師隊伍相比,素質、數量大體相當,古時就是一類人,都被尊稱為“大夫”。至于有醫生因斷其“回扣”、“提成”而不安心工作,也大可不必擔憂,醫生的職業本身就是對道德素養要求很高的職業,更是被比作父母的職業,如果拿著高于公務員的工資仍不能滿足,這種人正好被淘汰出局,他們離開醫療行業那是百姓的大幸。再者,醫生們看病不再盯著病人的口袋,醫患關系立馬好轉,醫生們會重新得到社會的尊重,社會地位高了,還是能吸引那些有上進心、道德素養好的青年人投身醫療事業的。
二是醫院管起來。醫院不再經營,但不放棄管理。相信沒有了經營的壓力,管理起來,院長們更會得心應手。在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眼前的就有:政府各部門哪個不是管理得井井有條,除正常工作以外,每年還為老百姓辦許多實事。至于涉及經濟方面的管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經驗可循。設立專門針對醫院的基金會就是一個好辦法,一個基金會對應一個或若干個醫院,政府的投入不直接給醫院,而是投入到基金會,醫院的治療收入也都回流到基金會,基金會的管理者由政府指派,對政府負責,與醫院管理者無關,醫院需要支出由基金會按預算撥付。基金會只監督經費的使用而不考慮資金的金融效益。換句話就是只管理不經營。
三是分“廟”趕“和尚”。現在的醫院越蓋越大,專家越來越集中。醫院越大,管理難度就越大,成本也越高,患者集中度也越高,看病就越難。過去機構改革有一條經驗就是拆“廟”轟“和尚”。意思是機構改革人員越減越多不好辦,干脆把機構取消,人也就減了。大醫院也如是,把“協和”減小一半,那些專家就沒地方呆了,多余的可以去中小醫院,公立醫院布局自然就優化了。也許有人說這是無知,說這些話的人自然想到的是“高精尖”學術研究,肚子里一大堆的所謂臨床科研、醫學規律的道理,林巧稚一輩子沒寫過論文,誰又能否認林大夫是科學家呢?
其實公立醫院改革,或者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并不難,就像醫生治病一樣,關鍵是找到病因、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