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費菲
歷年來,“看病貴、看病難”都是“兩會”熱點,也是老百姓對于醫療行業抱怨最多的話題。坊間流傳的“小病拖、大病扛,重病見閻王”、“生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等民間說法,雖是牢騷之語,卻也或多或少地投射出目前我國看病貴的真實現狀。其實,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間內并不存在看病貴的問題,那么,我國是何時開始出現看病貴的現象呢?為尋找答案,記者采訪了業內資深人士。
在城市,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將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問題列上了議事日程,因此,面向國有、集體企事業職工的勞保醫療制度和面向國家公職人員的公費醫療制度相繼建立。那時國家有規定,城鎮職工、干部、教師和高等院校學生等任何單位職工看病住院,只須掏1角錢掛號費(急診2角),其他醫療費用由單位或國家“埋單”。同時,各單位還為職工家屬負擔一半的醫療費用。
在農村,實行的是以赤腳醫生為主力的合作醫療制度,雖然保障水平較低,但一般小病也不用花錢。醫院為事業單位,由國家負責其支出,醫生為干部,按級別拿工資。與現在相反的是,那時醫生對病人的診治是能不收錢就不收錢,能少收錢就少收錢。此外,醫療保障水平相對較低,也是看病不貴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以前,檢查診斷以血便常規、X光為主,最好的藥品是青霉素,常用的都是普藥,而且藥品都是國家定價包銷,價格非常低廉。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城市經濟改革全面啟動,允許企業實行承包制。從1981年開始,國家允許企業在完成計劃產品生產的前提下自銷部分產品,其價格由市場物價水平決定。這樣就產生了國家指令性計劃生產的產品按國家規定價格統一調撥,企業自行銷售的產品的價格根據市場決定的雙軌制。雙軌制推動了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把市場機制逐步引入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生產與交換中,促進了主要工業生產資料生產的迅速發展。
此時國家還處于“少藥”狀態,藥品生產供不應求。各藥廠開始鼓勵競爭,多生產藥品多賺錢,領導和職工都實惠,藥品生產的熱情被調動起來。藥廠效益一好,各地開辦的藥廠也多了起來,當時流行一句話:“當縣長,辦藥廠”。生產的藥品越來越多,逐漸把藥品需求的水池“注滿”了。藥品由供不應求迅速轉變成供大于求。面對這種供求關系的改變,藥廠就開始琢磨“各顯神通”之道。有些藥廠開始做廣告,還有些藥廠開始給醫院“醫藥回扣”。而所有的成本,最后都體現在了藥價上。于是,老百姓開始感覺藥品貴了,但那還只是“看病貴”的萌芽狀態。
上世紀80年代以后,企業普遍實行了承包制,一些聰明的企業領導,為了節省開支,在企業內部實行醫藥費包干,即每月發給職工少量的、固定額度的醫藥費,看病時不再報銷;有的企業干脆就不報銷,使這部分企業職工把醫藥費轉嫁到了其配偶、親屬單位,盛行一時的“一人看病全家吃藥”就是這么來的。此后,誰都不“傻”了,絕大部分企業都不報銷醫藥費了,原來由單位負擔的醫藥費改成了由個人負擔,看病貴其后立刻凸顯(那時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建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為了大規模搞經濟建設,也盡量減輕包袱少花錢——認為醫院不但能養活自己,還挺賺錢,于是減少對醫院的投入,讓醫院也實行改革。
從這時開始,醫院變成了名義上的事業單位,實際從財政獲得的支持少得可憐。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只占到醫院支出7%,93%的支出需要醫院自己去“賺”。醫院為了解決醫護人員的工資和獎金發放、儀器設備更新、硬件設施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需要增加收入,于是也像企業一樣實行承包制”,從院長到各科室都有硬性經濟指標。完成指標就能分獎金,超過指標就能分得更多,經濟指標直接刺激了醫護人員去努力“賺錢”。醫院從花錢單位變成賺錢單位,經濟巨手一介入醫療市場,看病貴自然成了氣候。
這其中還有一個插曲。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行各業出現集資熱,各醫院也集資買CT尋醫療出路。醫院推出政策,“開檢查單提成”,開一個檢查單提成5元。醫生手握處方權,就拼命開檢查單,照一個CT好幾百,而一臺CT機100萬元,一年就能把成本收回來,以后都是凈賺的,醫務人員就能發獎金分紅。后來政府制止了這一行為才使看病貴沒有進一步惡化。90年代中后期,醫藥經濟大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亂象(一藥多名、“新瓶裝舊酒”等),使各藥廠給醫院和醫生的回扣水漲船高,像醫生的處方費、給醫院的所謂的學術贊助逐一出爐,而這些都需要加到患者身上,醫療費用開始大漲起來。這就是看病貴的真實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