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衛 孫曉芳 王華東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已成為化妝品消費和生產大國。在化妝品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消費者對化妝品質量要求也日益提高。而我國現行的化妝品監管制度存在基本法律法規滯后、監管部門不明晰、執法力度過低、化妝品安全監測落后等諸多問題,已很難適應發展的要求,目前亟需完善,以促進化妝品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多部門監管存在弊端。現有監管模式因各部門職責交叉重疊,導致了“要么都管要么都不管”的現象。例如,化妝品生產企業必須同時取得《衛生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而上述兩證實際審核內容有很多重復之處;多部門監管還導致相關規定重疊、標準不一致,影響了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各監管部門認定的檢驗機構不同,且互不承認檢驗結果,導致質量信息發布結果不一致。
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薄弱。目前,我國對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監測主要依靠衛生部指定的13家醫療機構,監測數據少,信息上報滯后,監測結果利用率低。監管部門不能及時得到化妝品不安全信息,不能及時采取防控措施。
對化妝品行業新技術、新模式的監管手段滯后。化妝品行業新產品、新概念層出不窮,而現行法規對這些新興事物沒有涉及。例如:新型無店銷售模式在現行法規中沒有表述,原有的市場抽驗手段在無店銷售模式中很難實施;“納米技術”、“藥妝”概念等無相關法律規范,成為監管盲區。
對化妝品違法問題處罰力度過低。
現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雖然對不同的違法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還仍有以下不足。一是部分違法違規行為沒有處罰依據,例如,對未按規定進行化妝品備案行為沒有具體處罰措施;二是對違法生產、經營化妝品的法律責任過輕,很多違法行為只能給予警告的行政處罰;三是取證困難,例如,《條例》規定,所有的罰款都是以違法所得數額作基數,而實際操作中很難確定違法所得數額。
從多頭監管變為專一部門監管。要明確一個化妝品監管部門,將分散于衛生、藥監、質監、工商等部門的職能協調統一,明確一個主要責任部門,其他相關部門要明確分工職責;要統一化妝品行業的相關法規和標準;統一化妝品檢驗機構,實行化妝品檢驗機構國家認定。
化妝品品種實行分類管理。堅持化妝品分類管理制度,對不適宜的內容進行修訂。例如,依據化妝品定義將牙膏、香皂納入化妝品監管范圍,并將牙膏等接觸黏膜的產品作為監管重點。此外,建議保留特殊用途化妝品(功能性化妝品)概念,對種類重新界定,增加、刪除部分特殊用途,例如改祛斑類為美白祛斑類,修改健美、美乳等概念。
進一步完善審批備案制度。實行審批制在嚴格市場準入、防止不合格企業和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對現行審批備案制度加以改進。例如:改非特殊用途化妝品上市后備案制度為生產前備案制;將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與《生產許可證》合并,減少重復監管和企業負擔;實行更為嚴格的化妝品原料審批制度等。
建立完善的原料監管體系。建議實行更為嚴格的化妝品原料審批備案制度、原料質量規格分級制度(藥品級、食品級、日化用品級、工業級)、化妝品生產企業配方備案制度和全成分標注制度。在化妝品及其原料安全性控制方面,成立專門的化妝品原料安全質量評估機構,為社會提供權威的化妝品安全信息和產品質量標準。
加大違法違規問題處罰力度。強調“企業對產品質量負全部責任”,建議參照《食品安全法》設定對于消費者所受傷害的“懲罰性賠償原則”,加大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改變違法成本過低的現象;將以“違法所得”作基數改為以“貨值金額”作基數,便于實際操作。
增加對新興事物的監管。建議將美容美發院作為特殊類型的化妝品經營單位,制定專門的法規進行管理,明確其不得自行配制美容美發產品;對網絡銷售行為的管理規定應聯合工商管理部門共同制定。
逐步建立政府引導下的行業自律機制。好的產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要逐步實現企業從被動接受監管到主動承擔質量責任的轉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指導和管理作用,使之成為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