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對建立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規范基本藥物使用、保障基本藥物制度的貫徹實施、提高居民用藥可及性將起到推動和深化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回顧性分析解放軍第306醫院基本藥物使用情況,為制定臨床用藥目錄和促進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根據本院“藥品綜合查詢系統”及“藥品庫房管理系統”,收集2004~2008年本院所有藥品銷售信息(藥品品種、銷售金額等),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為依據,利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分析統計,計算本院基本藥物品種使用情況占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數的構成比,基本藥物銷售金額占全部藥品銷售總金額的構成比,以及藥品銷售總金額與基本藥物銷售金額的變化趨勢,并結合本院實際情況作出分析。
2.1 近5年來本院基本藥物品種數與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數的比較 2004~2008年,本院基本藥物使用品種數比較穩定,分別為213、215、211種,占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數的構成比也相對穩定,分別為69.38%、70.03%、68.73%。隨后的兩年間,基本藥物品種數及其占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數的百分比呈明顯上升趨勢。
2.2 本院基本藥物與總體藥品品種及銷售金額的變化 近5年來,同基本藥物品種數不斷增加的趨勢一致,非基本藥物品種使用數也呈現明顯增加的變化趨勢。由于本院非基本藥物的臨床需求高于基本藥物的需求,因此,基本藥物品種數占總體藥品品種數的百分比呈逐年緩慢下降趨勢。基本藥物經過多次價格調整后,本院2004~2008年基本藥物銷售金額占總金額的百分比亦呈明顯下降趨勢。
3.1 本院基本藥物使用情況的成因分析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是國內醫療機構及患者的主要用藥選擇,基本藥物的臨床應用較為廣泛,2001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合理用藥網絡(WHO/INRUD)部分調研指標,對北京、武漢、重慶、廣州4個城市26家醫院的抽樣調查表明,基本藥物的使用比例為82.83%。2006年,復旦大學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研究》課題總報告也指出,原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費用約占總藥品費用的84.4%。
不論是按品種數計算還是按藥品費用計算,本院僅有20%~30%的用藥選擇了基本藥物,這與上述調查結果相比是偏低的,但本院常備的基本藥物品種數占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數的70%~80%,使用率較高,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分析原因如下:一是本院是地處北京奧運村的三級甲等綜合型醫院,目前開設床位近千張,日門診量為2000人左右,收治患者以附近企事業單位職工、周邊居民為主,總體醫療需求水平較高。患者經濟條件較好,對新藥、進口藥、合資藥需求傾向大,臨床上輔助用藥、營養藥的使用逐年增多。隨著我國藥品市場的發展,可選擇的藥品越來越多,近年來臨床醫生開具的非醫院常備品種的臨時藥品采購申請隨之增加,而這些藥品大部分為非基本藥物,這也是造成醫院基本藥物占總體藥品品種比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是基本藥物和醫保目錄內藥品的定價均由發改委負責,隨著近年來十余次的價格調整,基本藥物總體上呈現穩中有降的變化趨勢,然而非目錄品種采取企業自主定價,當地物價局備案的方法。臨床上非基本藥物規格、品種變化比較快,價格相對基本藥物明顯偏高,加之我國藥品銷售流通領域存在的一些弊端,價格不菲的新品種、新規格藥品往往有較高的處方開具量。這是造成基本藥物銷售金額占總體藥品銷售金額比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3.2 基本用藥使用的展望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制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歷經近30年的不斷發展完善,基本藥物目錄體現了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可及性和社會可承受性,說明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國家普及全民醫療福利的保障。實行醫保改革以后,個人賬戶的運行方式將促使病人對醫院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治好病,而且要少花錢,這是醫院必須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外在經濟動因。因此,醫務人員對基本藥物的認同和理解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發展完善,以及國家對臨床用藥的監管不斷加強,基本藥物目錄將會得到更好的落實和發展,對保障患者用藥的可及性、促進臨床用藥合理性將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