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肥皂,洗衣服時只能先將衣服浸濕,然后在青石板上不斷地用扁木棒捶打,再在水中清洗,除去衣服上的污垢。這樣洗衣服,既費力,又洗不干凈。
后來,人們發現有一種天然堿礦石,溶化在水里滑膩膩的,用它來洗衣,去污的能力很強。燒飯用的柴草,如稻草、麥桿、柴禾,燃燒后剩下的灰燼,從灶膛里掏出來浸在水里,用布過濾出清水。這種草木灰水里含有碳酸鉀,也能把衣服上的污垢洗去。
皂莢樹每到深秋,樹上長著一串串長長的豆莢,叫做皂莢,也叫皂角。皂莢呈綠色,熟時變黑。皂莢果泡在水里,可以做洗滌劑。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
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它的種子肥大、肉厚。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采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梢哉f,這是肥皂的祖先。
肥皂問世前,據說羅馬的富人洗個澡要花一天的時間。先將身體浸泡在熱水中,然后用浮石擦身,接著再用冷水沖去污垢,最后往那備受折磨的皮膚上涂些油,并灑上香水。
誰最早發明了肥皂呢?
傳說肥皂源于古埃及。在很早很早以前,埃及國王胡夫設宴招待賓客,熱情周到。有一天,由于來往的客人較多,廚房里的物質散放在那里,人也難得轉動身子??删褪窃诿y中出差錯,食品師不小心,一腳踢上了油凳,把油碰翻了,灑滿一地,伙夫們趕緊用草灰掩在油上來幫忙收拾場地。
他們用手將沾有油脂的灰捧到廚房外扔掉,再回到水盆里洗手,這時,他們意外地發現手洗得特別干凈,比以往洗手省事多了。師傅們都覺得奇怪。他們叫來主人,也用炭灰撮手再去洗手,同樣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位喜歡討好的監官,報告國王說廚師把油浪費了,應該定其罪過。當國王知道他們發明了一種新洗手方式后,沒有采納監官的進諫,還吩咐手下人照廚師的辦法做出沾有油脂的炭灰塊餅。實際上,這就是肥皂的維型。
到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木草灰制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從此,羅馬開始使用起肥皂來。這項技術后來又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規模的肥皂工廠便在英國的布里斯吐勒城建成了。
之后,法國化學家盧布蘭通過自己的實驗,用肥皂作原料,改用電解食鹽的方法制取燒堿,成本大大低于英國人用煮化的羊脂混以燒堿和白堊土制肥皂的價格。從此,肥皂才逐漸為人民大眾所用,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