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青少年朋友訴說:我們也很認真留意身邊的事物,可依然覺得缺乏創意。我想說的是: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是個好習慣,但善于異想天開,卻更為重要。
一首《未來動物暢想曲》,奏響了人類千百年后自然變遷的樂章,似乎只能出現在科幻中的動物,成為地球的霸主:狼牙雪獸、巨型銀蛛、幽靈水母……科學家的推測并非空穴來風,依據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推斷出動物的進化歷程,你能做到嗎?
提到細菌,人們總會嗤之以鼻,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細菌總是與瘟疫、疾病掛鉤。不過,請不要局限于現有思維,當“利用細菌創造的奇跡”出現在你面前,你一定會詫異,這些四兩撥千斤的小家伙,我們一直低估了它們的影響力。
自行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科學家們也竭盡智慧,發明了“新奇自行車”,總有一款能入你的眼。將科技植入自行車,它不再是簡單的出行工具,也成為大街小巷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科技創新中,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音樂能促進動物的生長,那么,對植物也有類似的功效嗎?“探究音樂對植物的作用”雖然時間跨度大,但驗證得到的結論,會對種植業的發展有所啟發。
異想也有規律可循,看完“開發創新能力的十招”,“轉變創新意識為創新技能”,使我們覺得,創新顯得那么易如反掌,讓我們不再畏縮不前。
“推拉式快速活動扳手”、“實用健身臺燈”的發明,無不有趣又實用,制作簡單,材料易得。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是挺身而上?還是知難而退?小作者們的執著,你感受到了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選一個最強大的對手”,在追逐中體會快樂;失敗了不要氣餒,“學會檢討失敗”,樂于總結,為時不晚;在抱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時,不妨換個角度,其實,“忙也是享受”。
只要“心中有光明”,“做人有自信”,創新的火花會一直綻放,異想終會得以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