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的教學既要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又要初步具有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要將之延引至課堂外。
一、教學中活躍學生的實踐思維’
每位教師在上課之前都要去考慮教學時如何引入,創設一個情景,既能使課堂形式新穎,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學習《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課時,學生想到以恐龍為例引入:物種一旦滅絕,便不可再生。然后提出本節重點內容的問題: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哪些呢?
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資料積極討論。教師在對學生的結論進行整理后提問: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該怎么辦呢?
同學們將知識引申到實際生活中:由于來東洞庭湖越冬的鳥類時時破壞農民的莊稼,因此,農民、莊稼、鳥類形成了一定的沖突;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又法定指出要愛鳥護鳥。于是,學生們通過對農村、政府、濕地保護站的調查和走訪后,分角色進行了愛鳥和護鳥的辯論會,這個活動還接受了省教育電視臺的采訪。
這樣的合作交流使課堂氣氛活躍,全體學生參與了,基礎扎實了,知識面也拓展了。
二、探究實驗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
許多學生有這樣一個誤區:生物課是枯燥無味的。其實,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探究《動物的繞道取食活動》中我提出問題:看哪組的雞最聰明,若將雞換成狗呢?探究的結果:雖然雞都吃到了食,但經過嘗試的次數不一樣,學生們雖對誰的雞聰明進行了一翻爭論,但最終得出:同種動物的學習能力基本一致,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當然也不排除不經過嘗試與錯誤就能吃到食物的可能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書本為理論,以實驗為實踐,以圖片為觀察對象,不斷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腦動了,手用了,眼靈了,興趣高了,知識也豐富了。
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心動并行動起來
學生學習生物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試能得高分,而是要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
我們學校地處洞庭湖畔,洞庭湖不僅哺育了我們,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活動資源和多彩的活動內容。多年來,我們一直以它為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在學習植物無性生殖的扦插并時,要求學生舉實例,一學生講到他媽媽將藜蒿的老莖和葉丟在屋前的水溝里,后來溝里長藜蒿了。我當堂表揚了他是一個細心觀察的孩子。不過我還告訴同學們:藜蒿是洞庭湖里的一種植被,一種純天然綠色食品。它的生長過程中不需施肥,噴藥,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
但下湖采藜蒿雖可掙錢,卻有很多弊端,一是增多了人類血吸蟲的感染幾率,二是破壞了濕地植被引起水土流失,三是資源減少,如越冬鳥類沒了棲息地等。
同時也提出問題:有什么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嗎?學生想到了將藜蒿移植到大棚中來進行人工培育。我告訴他們,藜蒿可用莖進行扦插,鼓勵學生回家后建議家長去實踐,還可以到網上查找相關資料,也來做一回技術顧問。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幾年來學生的實踐活動碩果累累:2001年《解剖嗉囊是救治中毒鳥類的有效措施》在湖南省第22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二等獎;2004年《再送瘟神出洞庭》獲三等獎;2005年《從藜蒿的人工培育看東洞庭湖濕地保護》獲二等獎;2006年《洞庭湖大面積栽種速成楊對濕地的危害》獲二等獎;2007年《過度捕撈對洞庭湖資源的危害》獲三等獎;2008~2009《蘆葦成活背后的憂患》獲二等獎。
這些成績雖不能說明有多大的成就,卻體現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