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通過課堂語言的描述、指示和說明來傳授知識、強化表達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數學課程是文化基礎課程,同時,數學學科還有其自身的規律,有自己的語言體系,形成專門的數學基本用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數學課堂語言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的特點,只有合理運用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一、口語
課堂上的口語,必須突出以下特點:
1,科學性
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是課堂語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對課堂教學語言的最基本要求。因為教師是傳授科學知識的,如果用詞不準確,則表達就不科學,容易造成學生理解的錯誤或產生不應有的疑點。要做到課堂語言的科學性,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用詞要恰當
用詞要能準確地反映所述的數學規律和內容,不能使學生得到模棱兩可的印象。如(a+b)2表示a與b的和的平方,而不能說是a加b的平方。再者,課堂語言也要慢點說,要使學生聽清楚。
(2)敘述要精練
敘述內容時要把意思表達清楚,切忌重復。有意識地清除自己語言中的“雜質”,用盡可能簡介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是一個數學老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如總結求曲線的步驟時可以“建系設點——列式——代換——化簡——證明”,這種節簡介明確的語言使學生既能鞏固知識,又易于記憶。
有些歷史老師把有些問答題編成了順口溜,或者是一首詩。數學解題步驟同樣可以編成這種形式,但一定要精練,讓學生既感興趣又便于掌握。
(3)讀音要準確
語音的含混或錯誤會影響知識的傳授,尤其是數學專業術語更要讀準。如“倒數”與“導數”,要讓學生分清楚。授課時應講普通話,最好不要用方言。課堂教學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的講述和不正確的引用數學術語,都會導致科學性的錯誤。
2 啟發性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先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有解決問題的愿望,教師再啟發誘導。比如高三文科第二章“導數的背景”中的“瞬時速度”、“切線的斜率”、“邊際成本”,可從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數學方法去研究這類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形象的語言來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用鮮明生動的語言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這樣才會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3 邏輯性,
數學教學語言要有邏輯性。數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部數學建立在形式邏輯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正確地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這些思維形式進行思維,數學教學語言必須合乎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理的條件和結論的表達要合乎邏輯結構。
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證明,必須具有邏輯性。數學課堂教學語言應做到抑揚頓挫,快慢得當,使之風趣幽默,渾然一體,學生聽起來不燥、不疲、不麻木,自始至終處于輕松愉快、爽心的思考、記憶的最佳興奮狀態,達到師生語言、心靈、思維相通的境界。
4 生動性
要求學生在一堂課上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這在客觀上很難做到。但教師采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課堂語言,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調節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性。
例如高中的“線性規劃”這一節,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參加超級女聲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年輕女性,這就是線性約束條件。然后經過海選進入20強并最后評出冠軍,這里進入20強的每一個人就是可行解,這20個人組成的一個區域就是可行域,最后奪冠的就是最優解。
舉這樣一個例子學生就很感興趣,既了解了基本概念,也使課堂變得生動了。我覺得,課堂生動與否最主要是老師這個組織者的工作有沒有做好,能否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新潮的、時尚的東西很好地融入課堂語言。數學概念和有些定理舉幾個生動的例子比老師講半節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課堂的生動性是學生對這個學科的興趣培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5 感染性
語言本身除了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外,還有傳遞情感的功能,既要有感染力和煽動性——既要把課堂內容知識完整地表達出來,也要把深蘊于教材之中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露出來。在對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通過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從而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書面語
在數學中,充分利用板書來配合老師講課,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一環。
板書的內容是教學中的精華部分,突出的是所講內容的中心和關鍵,以及教學重難點知識。老師必須精心設計板”書,教師在設計板書提綱時所下的功夫越大,就越能幫助學生抓住知識的來龍去脈,越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化。
板書要用得適時、恰當,既不能過多,也不能太簡,既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也要控制節奏,以協調學生有效接受信息。板書語言還要具有層次清晰、提綱挈領的條理美,畫龍點睛、以少勝多的簡潔美、字跡工整、美觀大方的規范美。這種獨具匠心的板書,能給學生以整體的把握和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三、態勢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儀表來加強同學生的交流。
1 表情
表情就是從面部或姿態的變化來表達內心的感情。課堂交流過程中,教師表現出的慈愛和樂觀,總會傳達給學,生,學生感受到的是溫暖和積極向上的情緒。教師在課堂上的表情應隨著授課內容和教學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教師的喜怒哀樂應適時出現,感染學生同喜同憂同樂。
2 眼神
眼睛是心靈窗口,教師通過這個窗口向學生傳遞語言不能充分表達的信息。如提問時用充滿期待的眼神看著他,給其以信任和鼓舞。對所有的學生都應該親切和藹。
一個好眼神可以讓一個學生學好一門功課,比如,在課堂上有個別學生講小話,而老師正在講課又不能打斷。這個時候最好不用語言來阻止這個學生。最好的方法是:稍微提高自己的聲音,然后用一個特別的眼神看一下那個學生——這種眼神不是歧視而是鼓勵——馬上回到融洽的課堂。這也是老師和學生溝通的一種很特別的方式。
3 動作
動作是指教師的身體語言。課堂上教師恰到好處的動作有利于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應點頭微笑,加以肯定和鼓勵。
課堂內,老師不應以講臺為基本活動范圍,我認為老師應多下去巡視學生寫作業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差生。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借機下去走走,站在這些學生的身邊問一下“會做嗎?”“還有哪些沒聽懂?”適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題目。這樣既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起到穩定學生的作用。
4 儀表
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教師著裝要合適得體,端莊大方,而不應濃妝艷抹或衣冠不整,教師的儀表對學生要有榜樣示范作用。
四、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要做到動靜結合。如果一節課始終讓學生處于一種動的狀態,不靜下來讓他們思考,這節課看起來熱鬧非凡,但學過之后,學生很快會將學過的知識遺忘。
相反,如果只讓學生憑大腦主觀想象,不去動手操作,這節課則顯得呆板、毫無生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也不甚理解,很難消化。所以,課堂教學中必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課堂組織語言是關鍵。用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跟上老師的節奏。怎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那就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因人施教了,這也是教師課堂語言能力的一種表現。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構成課堂教學的因素很多,以上幾點只是我膚淺的體會。
總之,要上好每一堂課,講好每一節課,闡述好每一個數學概念,傳授好每一個知識點,這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認真探索,不斷進取,大膽改革,才會適應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需要,才能創造出高質量、高標準的課堂教學效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