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與我熟識的幾個五年級小朋友,對《黃
山奇松》一課進行質疑。他們認為這篇課文,不應該選入
五年級課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內容簡單,詞句容易理解,一看就懂,對于五年級的孩子太沒難度;二是篇幅太短,只有三個自然段,字數也不多。
《黃山奇松》確實內容簡單,篇幅不長,但它應不應該選入課本呢?這還要從《黃山奇松》所在的單元說起。這個單元一共有三篇課文——《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我們稍作研究就會發現,這三篇課文都是寫景狀物類的文章。相對于較為復雜的《黃果樹瀑布》和《莫高窟》,這篇課文是寫作此類文章很好的例文。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它緊緊扣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寫作,而且點面結合,有詳有略,層次清楚。那么,課文是如何緊緊圍繞黃山奇松“千姿百態”的特點進行寫作的呢?
先看課文第一自然段,“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黃山奇松“瀟灑、挺秀的身影”,是由它們不同的姿態造成的。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黃山奇松“千姿百態”的特點,但是對于會閱讀的孩子來說,從這句話中讀出人們為什么對黃山松“情有獨鐘”,完全不是什么難事。你們看,看似平淡的開頭,已經向我們暗暗點出黃山奇松的特點了。
第二自然段詳細寫了三大名松的姿態,并進一步告訴讀者,黃山奇松千姿百態的特點,是由它的枝干的不同形態造成的。迎客松因為遒勁的枝干“斜伸出去”的形態,人們才會有“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的想象,才會有由它形態特點而得來的命名——迎客松。同樣陪客松、送客松的得名,也是來自它們的枝干具有不同的形態。
在詳寫三大名松姿態的基礎上,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順勢點明黃山奇松的特點“千姿百態”。緊接著略寫了其他黃山奇松的姿態——“或斜出,或屹立,或彎曲;或仰,或俯,或臥;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讓讀者進一步領略它們千姿百態的特點,使人們印象深刻。其中的一個省略號,讓黃山松的千姿百態,既在讀者心中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又照應了開頭。
你看,課文圍繞黃山奇松“千姿百態”的特點,步步深入,結構清晰,非常適合五年級的孩子模仿寫作,是編者精挑細選的好例文。
另外,在學習課文時,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還應該從學寫作的角度來讀課文,認識課文。如果擁有了這樣的閱讀視角,你會發現課文不僅在思想上給我們啟迪,增長我們的見識,擴大我們的視野,還能夠在遣詞造句、結構布局等方面給我們以啟發。經常帶著學習、運用的心態去閱讀課文,我們的寫作能力就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請記住,課文是很好的例文!
(《黃山奇松》,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