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有力地在空中劃過,樂聲驟然響起,鋼琴以一種生氣勃勃的激情開始了演奏。一連串的音符響徹音樂廳,琴音好似狂風暴雨,氣貫長虹。演奏者雙目微闔,眉頭緊皺,仿佛在與作曲家深情地對話。他的手指如行云流水,而指尖迸發(fā)出的旋律更深深地感染著現(xiàn)場所有觀眾的情緒。
這個全身充滿魔力的演奏者就是李云迪。2007年5月,這位二十四歲的青年,偕同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聯(lián)袂頂尖的柏林愛樂樂團,在享譽世界的柏林愛樂大廳,合作演出了“史上最難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
“天才”背后的汗水
李云迪出生在重慶一個普通家庭。一歲多,他就能跟著收音機播出的各種旋律咿呀哼唱。個子太小的他每次總是被爺爺抱上桌子,趴在收音機前,貼著耳朵聽音樂。奶奶至今還記得,小云迪當時就會哼唱二十多首歌了呢!音樂天賦初露端倪。
如果說手風琴使李云迪領(lǐng)略到音樂的妙趣,那么鋼琴八十八個琴鍵發(fā)出的轟鳴聲則點燃了他的音樂夢想。小云迪四歲學習手風琴,七歲改學鋼琴。當時,他的手較小,手指也較短,有些樂曲還彈不到八度。于是,這個“小天才”從此開始了高強度的練琴生活。那時,小云迪的練琴時間安排得緊湊精確。每晚七點,新聞聯(lián)播一開始,他就準時坐在琴凳上,開始了練習,練琴時間通常會持續(xù)三個小時,然后他還要預(yù)習第二天的功課。
1994年,十一歲的李云迪報考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云迪的媽媽陪兒子來到成都。簡陋的出租屋里只有一臺電視機,這是小云迪當時唯一的“玩具”,可媽媽規(guī)定云迪每天只能看半個小時的電視。
有一天,媽媽出去辦事,半途又返回家中取東西,門一打開,只見云迪坐在那里練琴,但一摸電視機卻是熱的。原來,他聽到媽媽的腳步聲,趕忙關(guān)了電視,坐回到了琴凳上。媽媽馬上決定搬走電視。小云迪傷心地哭著求媽媽:“我下次不這樣了,一定遵守時間了。拿走電視機,我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玩了!”但,媽媽還是堅決地讓人搬走了電視。經(jīng)過兩個月的苦練,李云迪獲得了“華普杯”全國少兒鋼琴比賽特等獎,同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天才”的成功離不開腳踏實地的艱辛努力!
決戰(zhàn)華沙,一夜之間震驚世界
1927年設(shè)立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每五年舉辦一次,有“音樂界的奧林匹克”之稱,是國際音樂界公認的世界上規(guī)格最高、演奏難度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到2000年第十四屆比賽舉辦時,該賽已經(jīng)連續(xù)兩屆空缺第一名了。而這一屆比賽中,九十八名參賽者均有獲獎經(jīng)歷,十八歲的李云迪是年齡最小的一位。
第一輪初賽,李云迪發(fā)揮正常。
被稱為“鋼琴界大祭司”的阿格里奇在第二輪比賽中加入了評審團,她的出現(xiàn)引起了轟動。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位評委以嚴苛出名,讓人們更加確信了比賽的含金量。李云迪成功演奏了搖籃曲、圓舞曲等,成為了進入半決賽的十一名選手之一。
激動人心的決賽終于到來了!李云迪最后一個出場,他選擇的曲目是肖邦的《E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李云迪彈得從容自如。當最后一個音符從他的指尖流出,現(xiàn)場響起如潮的掌聲,觀眾全部起立,為他喝彩。由二十三位世界音樂權(quán)威組成的評委團也被他的才華征服了,波蘭評委說:“他的演奏感動了肖邦故鄉(xiāng)的人們,他們終于相信肖邦復活在李云迪的指間了。”
凌晨一點,按慣例,由評委會主席宣布比賽結(jié)果。沒等宣布第一名,獲得大賽第三名的俄羅斯選手已經(jīng)把李云迪高高舉了起來。所有人都發(fā)出熱烈的掌聲與歡呼,為他們心目中企盼了十五年的“肖邦”慶祝。
一夜之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李云迪身上,少年一戰(zhàn)成名。
有人說李云迪就是為打破紀錄而生的,在他身上發(fā)生了太多的“首位”:中國首位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獲得者,同時也是該項比賽最年輕的金獎獲得者;首位獲得德國古典音樂“經(jīng)典回聲大獎”的中國音樂家;首位登上美國《華爾街日報》封面故事的中國鋼琴家;首位被杜莎夫人蠟像館挑選為名人蠟像的中國鋼琴家;首位與柏林愛樂樂團及日籍大師小澤征爾合作的中國鋼琴家……然而,紀錄注定是要被刷新的,對李云迪來說也是如此,他還要不斷地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