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實踐中,有些人明明有理在先,上了法庭卻稀里糊涂輸了官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選錯被告耽誤官司
李某是一名初二學生。2009年2月的一天,課間休息玩耍時,他不慎被同學劉某用鉛筆刀刺傷肌腱,經法醫鑒定構成七級傷殘。之前,李某曾向學校交納過10元的校園責任保險費,所以,學校派人與李某的家人協商,約定由學校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金3.5萬元,之后學校再把錢轉給李某。
后來學校遲遲沒有履行協議,于是李某將學校訴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履行協議,支付其賠償金3.5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要求學校履行保險賠償協議,按合同之訴提起訴訟是不正確的,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
點評:這是一起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款明確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本案中,李某首先可以向劉某的監護人、學校提起侵權之訴。因為致害人劉某未成年,由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學校對李某負有管理、教育責任,因管理不善,造成傷害事故,對此學校負有一定的過錯責任,但不是保險責任。
李某投了校園責任保險,他與保險公司之間是保險合同關系。雖然李某投保時是將10元錢交給了學校,由學校轉交保險公司,但學校不是投保人,而是代理人,不能替代保險公司承擔保險賠付責任。
李某可以和學校協商,由學校向保險公司索賠,再把賠款支付給李某,這是讓學校履行代理人的義務。
證據過期就作廢
左某與夏某同為某企業職工。2008年3月,左某向夏某借款4000元,并立借據一份。半年后,左某如數償還了借款。還款時,因夏某沒有把左某寫的借據帶在身邊,所以出具了一張收條。
次年6月,夏某突遇意外事故死亡。之后,夏某之子多次持左某寫的借據,向左某催要欠款,均遭拒絕。2009年8月初,夏某之子將左某告上法庭。法院立案后,向左某送達了應訴通知書和限其30日內提交相關證據的舉證通知書。
在此期間,左某拿著夏某生前寫的收條,找到夏某之子核對,但后者稱收條與借條無關。氣憤之余,左某既沒有在舉證期限內把收條交給法院,也沒有按期參加開庭。
日前,法院對此案做出一審判決,要求左某償還原告欠款。宣判后,左某提起上訴,并將收條提交二審法院。法院審查認為,該證據已失去證明效力,維持原判。
點評:這是一起因超過舉證時限,導致敗訴的借款糾紛案。
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第三十四條明確:“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于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注: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定案依據)。
第三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
另外,第四十三條第一款還規定: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后,提供的證據不是新證據的,法院不予采納。
不作為也要輸官司
2009年5月,王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與妻子李某離婚。李某同意離婚,但認為造成感情破裂的原因是王某有婚外情,要求男方承擔過錯責任,賠償其2萬元精神損失費,并要求分割王某在銀行的存款10萬元。同時,李某申請法院調查收集丈夫有婚外情和銀行存款的證據。
法院經審查認為,調查王某的婚外情證據,不屬于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王某在銀行的存款,因李某不能提供存款的金融機構名稱、賬號等證據線索,無法調查,所以對其申請調查不予準許。
點評:最高人民法院《規定》對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條件,作出了明確限制。首先,把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限制為兩種情形:一是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利益的事實;二是與訴訟實體內容無關的訴訟程序事項。
其次,《規定》明確: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是舉證責任的主體。法院只有在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證據時,依當事人的申請,調查收集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的證據,包括三種情形:1、國家檔案,如土地管理檔案;2、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如他人在銀行的存款、他人的住院記錄等;3、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到的證據(這種情形須提供證據證明)。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