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品不僅是衣食豐足的手段,還是人與人之間維系、交流情感的媒介。
她的音樂專輯《萬物生》熱賣23個國家和地區,她在19個國家舉辦過個人專場音樂會,她榮膺英國BBC世界音樂大獎亞洲第一歌手,并得到樂壇最高榮譽———格萊美大獎的青睞。
雖然,她被視作音樂先鋒;雖然,她剛被評為COSMO年度時尚女性,但生活中的薩頂頂,一點也不時尚。
她用最樸實傳統的方式生活著———她和她的父母,就像一家自產自銷的手工藝人,用雙手制作生活用品,且樂在其中。
在尼泊爾鄉村上“手工學前班”
薩頂頂讀完解放軍藝術學院首屆通俗唱法本科班后,連續兩年上春晚,還出了個人專輯。事業有了,她決定抽時間好好陪陪父母。本來計劃幾個月的散心旅程,最后被這家人延期成了兩年的異國定居。
一家三口旅游到尼泊爾,住進一個叫蒂萊的村落后,都舍不得走了。這里的天空是湛藍的,空氣是帶著雪水的清新氣息的,人是淳樸的。租個四間房子的小院落,折合人民幣不過200元錢一個月。
蒂萊經濟極不發達,所以當地人個個都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個個都是優秀的手工藝人。
這里的居民有著詳盡的分工。除了都必須從事農業勞動外,每個人還必須選擇一樣手工活作為副業:織布、裁剪、雕刻、繪畫、制香、舞蹈、樂器……大家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薩頂頂會唱歌,她就靠著這門特長得到了承認。她平時教村里小孩和婦女唱歌,在村里有集體活動時表演節目。薩爸爸會做木匠,薩媽媽的裁縫手藝不錯,三個人找到了不同定位,很快融入了異國小村的生活中。
蒂萊的女人愛美,當地沒有護膚品化妝品售賣,卻有各種自制的替代品。洗頭發的是一種黑色膏劑,一種樹脂揉合了花瓣用力搗出來的,用了以后不但頭皮清爽,還有一股濃郁的香味縈繞不去。
當地女人也會化妝,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花瓣有紅、黃兩種顏色,整朵摘下,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再陰干處理,稠密潤滑的鮮紅脂膏就成了。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就很好看;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拍在臉上,不僅鮮艷,而且甜香滿頰。
薩爸爸在蒂萊學會了雕刻,從最容易入手的魚紋開始,到走獸到飛禽,最后可以將最復雜的佛教雕像刻出幾分神似。
薩媽媽則掌握了尼泊爾濃烈花哨夸張的服裝風格,也熟悉了當地傳統的繡工技藝。
在蒂萊,居民們把生活用品當藝術品做。一塊小小的頭巾上,恨不得綴上20種不同的紋飾;一只普通的山鷹雕塑,更是用砂紙磨了又磨,直到如渾然天成才罷手。
這些力求盡善盡美的手工品,都是要留給后代的。當地不管嫁女兒還是娶媳婦,聘禮嫁妝全由長輩一手制作。而每個女子,新婚就會開始為后代準備婚嫁用品———用十幾二十年的光陰打磨、預備下的那些東西不僅僅是物品,也成了感情的載體。
在北京復制蒂萊式生活
蒂萊毗鄰佛教圣地蘭毗尼,當地人多少能掌握一點梵文,能用梵文吟唱一些古老的歌謠。薩頂頂將這些隨口吟唱的曲調一一記錄、整理、編輯之后,創作出了《萬物生》。
定居兩年后,薩頂頂一家終于決定返程,薩頂頂也重返舞臺。她的《萬物生》被驚為天籟,該專輯獲得無數國內國際大獎。但薩頂頂對這些東西已經興趣缺失。
她在北京南郊買了一塊地,請人建起房子,房型是根據照片復制的蒂萊的小院子,外墻內裝都幾乎原景重現。一家三口,繼續著他們深愛的蒂萊式生活。
早上,將鮮奶加熱后灌進一個皮袋子,加入茶葉,然后用棍子敲打———這就制成了上好的奶茶。奶茶打好后再加點肉桂粉,配一只白煮蛋,加一只油炸西藏面包,可以讓一家三口吃完后滿意地齊齊噓出一口長氣。
最特別的,是薩頂頂家的餐具。在蒂萊,每家的盤子是用樹葉縫起來的,在國內找不到類似的樹葉,于是大顆的冬儲大白菜被一片片剝開,就成了現成的盤子。這個裝炸咖喱餃,那個裝鹽漬小菜,翠綠的天然餐盤托著各式美食,還沒吃就獲得了視覺享受。
在蒂萊,做爸爸的必須給女兒做出全套首飾作為陪嫁,那些金的鐲子銀的頭飾有著大巧若拙的美感,薩爸爸回到北京后決定效仿,給女兒也置辦一套。
耐火磚、煤氣噴燈、錘子、銼子、鉗子……薩爸爸開始提純、錘煉、敲打、定型、雕花等諸多工藝。因為屬于試水之作,他第一次動手只做了一只簡單的銀手鐲,上面用石膏模具做出了陽文的菩提和蓮花。
而薩媽媽除了一日三餐,也將在蒂萊“深造”的裁縫手藝發揚光大。帶回的布匹,在她手上變成了一件件衣服、一條條裙子、一幅幅披肩。隨便拎出一套,那種色調和風格絕對讓人過目難忘。
老兩口還合作了一把土布傘,再綴上流蘇和各種配飾。這把傘,多次出現在薩頂頂表演時的舞臺上,引起一片片驚嘆。
越來越多的朋友去問薩頂頂:這些好玩意在哪買的。得知一切全是自產,就有人向薩頂頂索要這些有趣又好看的玩意兒。
得知此事,薩頂頂的父母動了商機。他們在小院邊上開了個門,設了個小鋪子,起名叫“薩家”。鋪子里,每件出品的東西都會標注“薩家”的梵文標識。
“薩家”的生意好得無法想象。這些成本低廉的東西,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緣故,總能以高價被搶購一空。
為了保證長期效益,薩頂頂將“薩家”定位成限量發售。同款紋飾的土布,只此一匹;尼泊爾銀項鏈,也保證花式不同款;各種雕塑,一旦發現雷同,馬上由薩爸爸操刀,大刀闊斧地改動……
雖然已成國際級的歌星,但只要有空,薩頂頂就會在家庭作坊里披掛上陣。她會繡花,而且風格走抽象路線,興之所至,還會用大大的梵文符號取代花樣,信馬由韁地即興發揮,使得衣服上的文字仿佛可以飛出去。客人們恰恰喜歡這種不拘小節的狂野風,所以,薩頂頂的作品,還未遭到過退單。
手工里家的濃濃味道
女人天性愛美,薩頂頂最樂意操作的,還是在蒂萊學會的洗護用品、化妝品工藝。除了復制出那些洗發膏、胭脂,她還研究出了各種便利取材的改良版化妝品。
把家里喝剩的紅酒加熱蒸發,待酒濃縮至原有的1/10量時,即大功告成。紅酒含有天然的紅葡萄色素,可以當腮紅或唇彩使用。紅酒含有天然的單寧酸、多酚成分,能幫肌膚抗老化。
經營為輔,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自家人身上。薩頂頂包里總帶著一個很古老的東西———那種很扎實的千層鞋底。有空,她就拿出來納上幾針,因為一家人都習慣了穿布鞋。薩媽媽做鞋面,用大紅大綠或純黑純白的布做鞋面,再繡上護身符風格的花紋。做好了鞋,薩爸爸按照每個人的腳大小,做出同碼的鞋楦頭,塞進去,讓鞋子放松軟化。一個星期后,就是一雙既合腳又舒服的鞋子了。
薩媽媽準備了一匹紅布,用金線銀線繡滿了并蒂蓮和歡喜佛。這是正宗尼泊爾風格的嫁衣。按當地風俗,必須用金銀線不斷補充,從底繡到鏤空繡,再到挑色繡,要足足繡滿三層,直到金銀線覆蓋紅布底,穿在身上,要在陽光下看到金碧輝煌下透出的紅底,才算大功告成。
薩爸爸的金匠工作也進展順利。完全按蒂萊的傳統工藝款式,金發飾、金鼻飾、金耳環、金項鏈、金手鐲……而且全是最大號的粗大款式。
一時心動,薩頂頂也給自己做了一件嫁妝。用專門從蒂萊帶回的山羊絨紡成絨線,然后織成一條柔軟的披肩。用紅色、黑色、金色、藍色等絲線,在披肩上繡上細小的花樣。不是那種一朵兩朵花的特寫,而是整整一幅的神秘花叢,花叢中貫穿著腰果花圖案,遠看的效果就像印染。在媽媽的指導下,這條披肩繡得很妙,找不到線頭的痕跡,正反的圖案也一模一樣。
如今,薩頂頂除了唱歌,不參加任何商業活動。大段的閑暇,她呆在郊外的家里,跟父母一起動動手,做那些讓他們拿起就放不下的手工活兒。她說,就算她退出歌壇,薩家小店也足以讓一家衣食無憂。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部分摘自薩頂頂博客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