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追求的各種生活品質中,“旅行的品質”是最難把握的一種。
旅行的品質,全在于“和風景的對話”。不論這風景是青山,是掛滿紅葉的樹,還是匆匆趕著一群羊走過的老人。
風景,始終在那里等著,等著猝不及防地來到你面前。
例如少年時跟隨運油車隊,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展開的旅程。旅途太過漫長,幾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注視著車窗外的風景,從早晨六點,到凌晨一點,漠然,卻感動:金黃的沙丘一直延展到地平線;紅色綠色橘黃色的礦石山突兀地立在戈壁上;兵團的農場上,紫色苜蓿花開到天邊;在沙漠中午睡,耳朵里是風的呼嘯、遠處隱隱的人聲。
不只有單純的風景讓人驚訝感動,真正觸動我的,還是旅途中的人與事,不論破敗,抑或殘缺。
在路邊小鎮開著飯館,端出手指粗的拉面的四川老板娘;在烏魯木齊小旅館里的江西女人,帶著一個瘦弱的女孩;在英吉沙,背著人造革皮包推銷匕首的潦倒男人,靠在油膩的木頭柱子上,臉隱沒在黑暗里……他們都是鮮亮的風景。
只有當旅行變得極平常,變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以悠長緩慢的姿態,等著一場不可預計的美景。
和風景的對話,甚至不必在旅行當中。
例如2001年秋天,我們去青海慰問演出。一輛金杯面包車,七個人,半個多月時間,走遍了青海東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區。每到一個小城,都在忙著找旅館,買慰問品,搭臺子,扯電線。
但那次旅行卻如此難忘。我們如此合拍,沒人抱怨,沒人覺得無聊。在青海湖邊,我們沿著紅色的野草一直走到鳥島,明亮的水泊中,有一所白房子,窗戶向著湖水敞開;在湟源縣,正是黃昏,陣雨剛過,依山的寺廟和房屋、葉片發黑的楊樹,全閃著金光……
如果換一群人,也許看到的只是旅館的簡陋、衛生間的骯臟、手機沒信號。就好像,相同的物質條件下,有人在人生里看到風清月明,有人卻煩惱無邊。
這是旅行的品質最難以追求、難以捉摸之處。它要求的,是行者觀照風景、用風景滋養心靈的能力。旅行的品質,其實是對人的品質的要求。
只要有一條路,有個車窗,就構成了旅行。所不同的是,車窗里那個人,是不是敞開胸懷,準備接受風景的到來。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