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在學習上叫做求知欲,它是重要的學習心理,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學科學習,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主動、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是教師的一項首要工作。很難想象,一個對語文學習毫無興趣,感覺味同嚼蠟的學生,語文成績能夠有效地提高。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呢?我以為,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一、呵護求知心理
學生對未知的世界往往充滿好奇,存在一定的求知心理。作為教師,需要呵護學生的這些好奇心、求知欲。當學生對某些未知的領域發生學習興趣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而不是漠然視之甚至挖苦諷刺,給學生的求知欲潑冷水。
例如,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學生好奇心使然,肯定會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但是,由于學生之間的年齡特點和心智水平有一定的差異,部分學生的問題興趣點,可能與學習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加以引導、牽引,鼓勵他們敢于發問,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比如,在講授八年級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部分學生的興趣點只是課文寫作的背景和戰爭歷史的重現,而忽視了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和情感的體驗,提出了“八國聯軍為什么會侵略中國”“清政府為什么不抵抗”“圓明園燒毀后什么時候重建”等邊緣問題。這樣的課堂情境,盡管學生們看起來熱情高漲,興趣濃厚,其實已經偏離了學習目標。這時候如果一味地批評學生偏離學習目標,不注意引導,就有可能壓抑學生剛剛燃起的求知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就容易產生畏懼感和抗拒感,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可能變成空話。
二、創設情趣環境
一個學生在學習某個具體知識時,首先是興趣的吸引和目標的追求。因而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有情趣,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也就是要給語文課堂教學創設一個情趣環境。當然,語文課堂的情趣環境是多樣的,創設方式也是多樣的。在教學中,比如教法的情趣化、學法的情趣化、教學語言的情趣化等等,是常見的激趣方式。
教法實施的情趣化。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單調、呆板的說教式教法,必然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敬而遠之。比如,課文《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技說明文,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是對課文作生搬硬套的解讀,這對于感性認識占主要作用的初中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夠的。語文畢竟是人文學科,如果僅僅停留在概念式的知識傳授,有可能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如果教學中教師恰當利用多媒體,利用一些圖片、視頻等資料,集視覺、聽覺于一體,教學過程可能生動得多,學生就會懷著濃厚的興趣去解讀文本。
又如,在學習課文《安塞腰鼓》時,教師可以采用朗讀教學法,甚至一開始就通過美讀來先聲奪人,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產生“我也來讀”的強烈要求。另外,還需說明的是,教法的優化要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也要根據學情特點,避免提出過高、過大的目標,使教法的實施僅僅是一種機械操作手段而沒有人文情趣。在教法的實施中,以情為主,以趣為先,使學生覺得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同樣精彩,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學法指導的情趣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往往比較單一,一般是接受式的聽課。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法指導,使學生好學、樂學,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局面。比如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去獲取素材,如何布局,如何表達,如何修改等等;而細化至如何獲取素材,教師又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上網查資料,到圖書館找材料,品讀教材選文等等方式,學會寫好一篇作文。
例如在閱讀教學中,關于怎樣品讀一篇文章,也是有方法可言的。如果讓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主動學習,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語文教學就可能事半功倍了。比如學習古文《愛蓮說》,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讀讀、背背、議議、說說、寫寫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和探究,適時交流學習的體會和成功的喜悅,學生就會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學得更積極一些,更主動一些。
教學語言的情趣化。在平常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的教學語言空洞無物,蒼白無力,那種呆板的說教式語言,讓學生興趣頓失。其實,不僅僅是完整一節課,就是教師講課前一句生動的導語,下課前一句精彩的結語,同樣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精煉、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能讓學生樂而求學,學而不止。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時,一上課,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合作,深情地朗讀古往今來描寫春天的精彩詩文,或者運用激情言語描述春天的美麗并導入課文,把學生帶進對春天的向往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比概念式地講授春天的感受,效果要好得多。
師生關系的情趣化。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樂學的重要因素,教師一個熱情信任的眼神,一個善意鼓勵的微笑,一句得體動情的話語,一次親近學生的肢體動作,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如何,課堂氣氛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余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都要善于營造和諧的、民主的、寬松的師生關系。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避免灌輸式教學,避免“一言堂”,應該尊重學生主體,師生之間是和睦相處,充滿情趣的。比如,學習八年級課文《臺階》,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根據教學目標,鼓勵學生發現并提出相關問題,然后師生共同研究和解決。在課文學習中,采用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問題,分享成功的喜悅。我想,情趣化的教學過程和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必然能使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
三、注重多樣評價
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的評價方式是多樣的,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實行發展性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來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評改學生作文,教師可以采用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分別評價學生習作,或者采用延時評價,讓學生重新寫一次作文再做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時答不上來,或者回答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及時評價和引導,或者在及時評價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充分思考之后再補充回答和評價,對答案進行豐富和完善,這也就是延時評價。評價學生學業情況,避免評價一言定終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階段性的,也可以是相對終結性的。因此,學生回答問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情特點,教師不能求全責備,應多一些表揚性的評價。
如果評價不到位,或者評價只有一把尺子,學生學習語文就會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又怎么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呢?我們承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高低,學生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比如,散文教學是一個難點,學生學習課文《背影》等散文時,可能存在感知差異,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和掌握不一定面面俱到,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比較突出,有些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比較突出,有些學生仿寫能力比較突出,教師可引導他們在自身擅長的領域各顯神通。我們要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分別進行評價,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肯定學生的個性特長,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四、激發長效興趣
學習興趣的保留很重要。隨著學生年齡的變化,課程學習內容的加深和拓寬等,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能會隨之減弱。一時之興趣難以學好語文,語文學習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式的瞬間所為,語文教師讓學生保留長效的學習興趣很重要。當然,這種長效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在課外也是如此。教師要盡量激發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興趣,創造課外學習興趣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內延伸發展到課外,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才能長效地保留下來。
比如,通過推薦課外美文閱讀活動、開展查錯別字、收集文章好標題、整理熱點新聞的語文實踐活動等等,將課內外語文學習內容聯系起來,這就是課外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的體現。雖然九年級的課程學習很緊張,但我們在講完九年級下冊的詩歌單元后,曾經趁勢在課外開展了學生詩歌朗誦會,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因此濃厚起來,課內學習的興趣延伸到課外,不少學生自覺地在課外閱讀現代詩歌,誦讀詩歌名篇。
關于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方法很多,作為教師,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合理運用,就能收到明顯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禪城區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