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認知世界的過程。閱讀的對象既包括有字之書,也包括無字之書,如閱讀自然、城市、人生。閱讀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品德,是一種美的享受。
多年來,我一直在中學圖書館工作。下文將從中學生的閱讀心理、環境和傾向進行分析,旨在探討相應的對策,實現更多學生的有效閱讀。
一、內在因素:中學生的閱讀心理
1. 好奇心理。圖書館的所有圖書對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來說,都是新鮮的。他們恨不得一口氣把所有的書籍都讀完讀懂。對未知領域的好奇,促使他們一個勁地從這個書架掃視到那個書架,樂此不疲地大量閱讀。在好奇心理作用下的閱讀,一般來說目的性不是很明確,缺乏閱讀的選擇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理會逐漸減弱,閱讀的目的性會逐步增強。筆者曾作粗略統計,初中階段到圖書館辦證的學生,初一年級占90%,初二年級占80%,初三年級占45%。
2. 崇尚心理。這種閱讀心理,在中學生中表現比較突出。比如韓國影視作品在國內風行并成“韓流”之勢的背景下,學生便一窩蜂借閱韓國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這種跟風閱讀,容易引起閱讀偏差,難以對作品的優劣、美丑作出正確的判斷。
3. 實用心理。在圖書館工作中發現,高年級學生借閱的圖書往往跟書本知識聯系較緊密,如學習了魯迅的文章,不少學生便到圖書館借閱與魯迅相關的書籍。有的專門借閱教輔資料,為中考作準備。
二、外在因素:中學生的閱讀環境
影響中學生有效閱讀的環境因素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考察。
1. 家庭環境。父母是學生第一啟蒙老師。家長的文化層次、道德修養、閱讀習慣以及家庭的圖書收藏、文化氛圍,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
2. 學校環境。圖書館的閱讀本來不同于課堂閱讀,可鼓勵閱讀的個性。但學校教學目前仍側重于應試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傳授,學習壓力無疑嚴重壓縮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空。另外,很多學校圖書館,購書經費缺乏、藏書數量少、閱讀場所不佳,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這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圖書館表現得尤為突出。
3. 社會環境。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飛躍發展帶來了物質的繁榮,但人們的閱讀風氣反趨下降之勢。這種大環境對學生閱讀的挑戰是嚴峻的。電視、網絡對學生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沖擊。
4. 市場環境。近年來圖書出版市場產業化,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品牌化與系列化。大部分圖書裝幀精美,價格昂貴,打著“珍藏”“絕版”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充斥市場,五花八門的圖書讓人眼花繚亂,而寓教于樂的有品位的讀物的出版量相對較少;二是舶來品。好長一段時間對外來文化、外來讀物的引進有所偏頗,比如日本的卡通類作品,韓國的網絡小說以及一些國家“驚險”“魔幻”小說,讓學生如癡如醉。這些不高雅的文化產品充斥整個圖書市場,其潛在危機必須高度重視。
三、應對策略:指導與激勵并舉
1. 優化服務,指導閱讀。學生是圖書館的主人。積極創設優雅的讀書環境,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向學生廣為開放并主動推介書目是圖書館服務的基本點。但也不能完全跟著學生的意愿走,特別是對流行時尚的文藝作品,要分清良莠;對黃色、暴力、恐怖類書籍要在定性分析后予以剔除。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健康而有品位的書籍,既是保障學生有效閱讀的基礎,也是保障學生閱讀權益的前提。比如,重點向學生推介《世上最美的散文》《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歌》《中國當代名家隨筆集粹》等一系列優秀書目,既可配合課堂教學,又可陶冶學生的情操;世界反法西斯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重點向學生推介《抗戰狙擊手》《我的諾曼底》等一系列優秀書目,既讓學生重溫歷史,又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推介優秀書目的同時,我們不定期地設立書評專欄,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2. 創設平臺,激勵閱讀。舉辦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近年來,我們舉辦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祖國在我心中》等征文比賽。這類活動,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情感,深受歡迎。此外,學校圖書館還舉辦了讀書演講會、知識競賽、名句摘錄等活動。在一次讀書摘名句展示會上,很多學生選擇了“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能改變人生的終點”的名言,作為激勵他們閱讀的座右銘。
(作者單位:廣東興寧興民中學圖書館)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