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想不到兒子竟然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都源于兒子對一個詞語的興趣——
有一次,兒子看電視節目《健康之路》時,偶然聽到了一個詞叫“藥食同源”。這個詞對兒子來說相當生疏,他沒有聽懂其中含義,事后便問我:“爸爸,什么叫藥食同源?”
我簡單地告訴兒子:“就是有些食物也是藥物,有些藥物也是食物?!?/p>
以兒子當時的常識,對“食物”和“藥物”的區分那是涇渭分明的。在他的頭腦里,藥即是藥,食即是食,怎么能混淆呢。而我的解答卻是“藥即是食,食即是藥”,這讓兒子不解了。
兒子呆呆地看著我。
嘿!何不借此機會向兒子傳授一些中醫常識,讓他開開眼界,了解一下中國傳統醫學的“精深髓遠”呢!想到這里,我便讓兒子坐在我對面,以他能理解的方式跟他比較細致地講解什么是“藥食同源”,我說:
“咱們古代的中國人,尋找能吃的食物的唯一方法就是親口嘗一嘗,在品嘗動植物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有的食物能吃,還發現有的食物能治病。經過許多人反復地品嘗實驗,又經過一些有心人的總結,確定了許多食物的治病效果。這些食物就成了最早的中藥,因此食物和中藥的發現過程及方法是一致的,這就是藥食同源的說法,這也是我們中醫的理論精華之一……”
聽了我的介紹,兒子驚奇地問我:“爸爸,你是說我們平時吃的大蒜和蘿卜也是可以治病的藥物嗎?”
“理解正確!”我夸獎他善于思考和發現。
一番講解,讓我從兒子的目光里發現他對傳統中醫文化的渴求。果不其然,我這個“中醫師傅”自從把兒子這個“中醫徒弟”領進門之后,兒子就開始了對中醫興致盎然的“研究”歷程。
因為理解了“藥食同源”,所以兒子對身邊的每一種食物都另眼相看了。在他眼中,原來的桔子不再是簡單的桔子,而是可以治療咳嗽、治療胃寒嘔吐的圣物;在他眼中大蔥不再是簡單的調味品,還是可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對抗“三高”的靈藥。
他對“藥食同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頭扎進了“中醫世界”,如癡如醉,漸漸成為一個鐵桿“中醫迷”。兒子通過網絡,搜索到不少的食療知識;細閱我給他買的一本《食療秘方》,懂得了許多食物的藥性;還專門讓我帶他去中醫院,向中醫師討教食療知識。
兒子漸漸擁有了“相當多”的中醫知識,漸漸有了要實踐一番的沖動。不久前,我偶感風寒,直流清涕。兒子見了我的模樣,先是端詳一番,然后對我說出了一番非常“專業”的中醫診斷結果:“老爸,你是內火虛,體弱,外邪借機入侵體內致病,讓我給你食療一番吧?!?/p>
兒子這有模有樣的診斷,把我給逗樂了。我笑問他:“可有良方?”
他搖頭晃腦地說:“辣椒可驅外邪,胡椒可生內火,生牛增體質,我給你做一碗‘雙椒牛肉粥’,待你喝下,肯定能改善目前的癥狀?!?/p>
呵,這孩子,居然開出具體方子了,我想這些東西吃進肚子里也不傷人,就同意兒子給我做“藥膳”。
兒子一聽有展示自己“食療水平”的機會,迅速忙活起來——切牛肉、切紅椒、撒胡椒,加水和面糊,上火熬制,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辛香撲鼻的“雙椒牛肉糊”就做好了。
我喝下一口,立即感到“體內生火,口鼻通暢”,原來無精打采的精神面貌也大為改觀。我稱贊兒子:“不愧是‘藥膳’高手?!?/p>
兒子卻在一邊嘖嘖稱奇:“呀,藥膳果然有神奇的效果?!薄ㄟ^這次實踐,兒子對中醫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 “研究”中醫的興致也更加高漲。
看著兒子成了一個“中醫迷”,我心里美美的——喜歡中醫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熱愛傳統,熱愛國學的孩子,因為中醫里裝載著傳統,裝載著國學的精粹。
(作者單位:山東莒南縣路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