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聽多了國學大師們的講座,或因自己是語文老師,我對國學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每當獨處空室,倚欄捧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聆聽先賢教誨;或于茶余飯后,手執(zhí)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欣賞他對唐詩宋詞的評析;或于無人處高聲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胸中油然升騰起千古的惆悵與憂傷……此時,心中總氤氳著濃濃的士人情愫。國學經(jīng)典宏富駁雜,越讀越覺得博大精深,越讀越覺得自己淺陋粗俗,責怪自己早時讀書太少,感嘆小時父母引導教育缺乏。于是就想,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多讀書。后來兒子出生,我特意給他取名“弘毅”,取自“士不可以不弘毅,其任重而道遠” 一句,希望他能多讀書,志存高遠。
童蒙養(yǎng)正
中國古書《易經(jīng)》上講過一句話,它說“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蒙童時期,培養(yǎng)他的正氣,不要養(yǎng)歪、養(yǎng)邪。記得兒子兩三歲稍微能說些話,我教他第一首詩是駱賓王的《鵝》。我滿懷激情地朗誦一遍,他卻奇怪地看我一眼,扭頭過去只顧著自己玩玩具,根本不理我。我把他扳過身來,他又扭過身去。再扳再扭,逼急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急得爺爺奶奶一起上前侍侯,害得我挨了一頓批評。沒辦法,便只好由著他。待他情緒穩(wěn)定了,瞅準他心情不錯,就我說一句,讓他跟著說一句。反復幾遍之后,我再重復教他,他自己卻能提前對出下句來,這讓我大喜過望。后來,我又陸續(xù)教他《一去二三里》《勅勒歌》《靜夜思》《草》等,他也都是那樣學會的。我才明白,小孩子學習可不是一本正經(jīng)坐在那里聽講,他是邊玩邊學。
兒子上幼兒園,有一天回來,他很鄭重地把我按在椅子上,然后立正站好,開始朗誦:“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情嚴肅莊重,真像個表演家。全家人給惹得哈哈大笑,接著是熱烈地鼓掌。原來,這是他們幼兒園老師教的,還布置他們回來背給父母聽。
教《三字經(jīng)》時也教讀一些《弟子規(guī)》。弟子規(guī)里有不少內容都是跟生活密切相關的,所以教起來有情境,倒很容易。比如教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我們就告訴他:“像昨天你在樓下玩,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你就應該立即答應;剛才媽媽叫你換鞋子,你就應該立即去換,不應該要奶奶幫你脫鞋子。這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懂嗎?”他倒像真的懂了一樣很乖巧地說:“噢,我知道了。”與姑姑家的小弟弟一起玩,兩個人經(jīng)常搶玩具,又哭又鬧的。我們往往會批評他,告訴他:“‘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與弟弟在一起玩要互相謙讓才行。”所以,除了幾句晦澀一點的句子,《弟子規(guī)》里的大多內容他倒能背下來。這讓我們很有成就感。
雖然很想兒子能多積累一些,但是也許我們缺乏耐心和恒心,沒有及時鞏固,更主要的是遇到他有抵觸情緒我們就妥協(xié)了。到幼兒園結束時,兒子陸陸續(xù)續(xù)學了幾百首古詩,加上《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百家姓》等,真正熟記的也不到三分之一,大多給忘了。現(xiàn)在想來,那時方法還是過于單一,缺乏趣味性,對小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只一味地灌輸讀背,缺乏鞏固,缺乏藝術。再加上我們也怕逼他太緊,對學習產(chǎn)生畏懼心理,督促有所放松。有一次看到臺灣一位學者王財貴博士關于兒童讀經(jīng)的演講,聽他介紹兒童讀經(jīng)要素讀、要陪讀、要賽讀、要和著音樂讀等等方法策略,才明白自己給兒子的開蒙有謬。可惜覆水難收,耽誤的時光不會再有,遺憾只能供作以后教育的鏡鑒了。
同讀《論語》
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對論語的崇拜由來已久,不過用在教兒子閱讀上,我卻一直未敢嘗試,因為里面不少句子不看注釋我也讀不懂。但《論語》中充滿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形象、生動地教會我們永恒的人生法則。熟讀《論語》可以洞察人性,了悟人生。我覺得一個孩子將來無論是經(jīng)商從政,還是企業(yè)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識人,選擇朋友方方面面都能從《論語》中得到巨大的啟發(fā)。所以,心里一直在找機會把《論語》介紹給兒子。
我睡覺前一般喜歡倚在床上看一會兒書。兒子經(jīng)常擠在我們床上。我們看我們的書,他也捧著他的漫畫書或者故事書看。有一天我正捧著《論語》看得入神,看到精彩的句子還回過來讀上兩遍,加深記憶。大概我看得太入迷,兒子顯然被吸引了,忍不住也扒在我身邊非要看不可。我就挑了一句“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把泰伯三次讓王位的故事講給他聽。他很愛聽故事,聽得很認真。我就告訴他:“這本書是中國最好的書之一。許多人說,把這本書學懂了一半,就可以去管理國家了,所以古代讀書的人都要學習這本書的。你們的語文書里也都選了這本書上的內容,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子的眼睛亮閃閃的。我又說:“你的名字就是爸爸從這本書上得來的。你看,就是這句。”兒子讀了出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其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兒子很興奮,我又把名字所含的意思講給他聽。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自然,那兩句很快就給記住了。
有一天中午回家,發(fā)現(xiàn)兒子坐在椅子上,手里正捧著《論語》念念有詞。我很意外,就說:“那個你能看懂嗎?要爸爸跟你一起看才行呢!”“那你就跟我一起看吧!”我一想:這倒是個好主意。于是,我就跟他一起讀第一章《學而篇》,邊讀邊講解意思給他聽。讀了幾遍,他背上了,說:“原來這也不難呀。”我說:“是啊,‘世上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也,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古代有兩個和尚都說要去南海,其中一個窮和尚,一個富和尚。那個富和尚說,‘我要準備一只大船,還要準備許多食物和生活用品,再過幾年我就準備去了。’那個窮和尚則什么也不準備,只帶著一只化緣的缽和一件袈裟就去了。幾年之后他們又相見了。那個富和尚還沒有籌備好去南海的東西,而那個窮和尚卻已經(jīng)從南海回來了。可見,做什么事要想成功,最關鍵的是去做。光說光想不去行動,是不會成功的。比如你,原先認為《論語》難背誦,現(xiàn)在去背了,就發(fā)現(xiàn)原來并不難。對不?”
此后,我們倆約定每天晚上都背兩條,爭取一學期背完全書,我當然樂意去做。我們果然互相監(jiān)督,互相鼓勵。每天復習前兩天記憶的兩條,再讀背新的兩條。與兒子比較起來,我背起來是快些,但遺忘也快。所以,一段時間下來,兒子倒是背誦了《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等一百多則內容,而我卻只能記熟幾十條,中間還常有錯誤。我感嘆兒子的記憶力好,兒子則因為能超過我而熱情高漲。我故意嘴犟表示不服氣,要與他比賽到底,說“笑在中途不算真本領,如果背不上全部,只能算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要比就看誰最先背完整本,有本事笑到最后。”兒子輕蔑地說:“好啊,比就比到底。”
學葫蘆絲
我們夫妻倆缺乏藝術細胞,所以很希望兒子能接受一些音樂教育,蓄積些藝術素養(yǎng)。聽說0歲到3歲人的聽覺神經(jīng)發(fā)展百分之六十到八十,3歲之內要是能聽一些音樂,只要聽一遍兩遍,終生不忘。可惜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的時機,但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于是在兒子上小學時,就給他請了一位老師教學葫蘆絲。選擇葫蘆絲,實在因為葫蘆絲的音樂悠揚又帶些許憂郁,很有古典的意味。與其說為兒子選擇興趣,不如說是在投我自己的喜好。
買回了葫蘆絲,老師教兒子學吐氣。兒子看著葫蘆絲,很興奮,尤其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吹出聲音來,很有意思。也許是老師指導有方,或者是我兒子真的有潛質,他只試吹幾次就不再有“咕”音了。老師說,“這要在別的孩子那兒要學幾天才能吹好,你兒子很有天分。”我半信半疑。第二次他又學會了幾個單吐音,看起來成效顯著。可是,男孩子心不靜,學東西是三分鐘熱度,反復枯燥地練習他就不太情愿了,不是姿勢不正確,就是吐音出問題,吹奏的姿勢也很不規(guī)范。我看著心里有些窩火,但是那位老師很有耐心,不時地幫助糾正,經(jīng)常鼓勵他吹得好聽。一個多小時下來,我看得眼都酸了,回來的路上他說嘴巴疼。原來吹奏很費力,嘴巴上的肌肉都練僵了。我看著心疼,但是這才開始,自然不能放松。我又鼓勵他,夸他得到老師的表揚,真了不起。
除了在老師那里學習,回來還需要不斷地鞏固練習。這時又沒有老師督促,全依賴家長陪伴督促。孩子吹了幾分鐘就不感興趣了。學樂器的過程都是痛苦的,時常聽到某某孩子練琴被父母責打體罰的事,我們沒有這么做,但技藝需要反復訓練才行。怎么辦呢?有一天帶他去超市,他看到玩具就挪不動腳了,賴在那里嚷著買玩具。他媽媽一看,要一百多,就不想買。他不走,繼續(xù)嚷嚷著,僵持好一陣。我忽然想到《功夫熊貓》里的蟲師傅,針對熊貓貪吃的特點教授武功。我靈機一動,說:“買是可以的,但現(xiàn)在買回去不可以玩。你要通過練習吹葫蘆絲,吹一次掙5分,一直掙夠100分就可以歸你玩了。你愿意嗎?”兒子很想那輛遙控車,一聽當然同意。逛街回來,看到兒子眼饞那玩具,我就提醒他,“可以掙分呀!”兒子果真拿起葫蘆絲吹起來。為了讓他不寂寞,我常在一旁陪著他,想著老師講解的要求提醒他。就這樣,一連幾個星期,兒子還真學會了不少技法。有時他媽媽看兒子可憐,就想拿玩具給他玩。我阻止她說:“說過的話要算話,不能出爾反爾,不守信用。”就這樣,找到了這種新方法,每當兒子說想買什么玩具時,我就提出這樣的要求,兒子無奈,只好遵照執(zhí)行。一年多下來,兒子吹葫蘆絲進步了許多。
由于我們工作單位變動,全家遷居異地,孩子的學習也出現(xiàn)了新問題——附近沒有教學葫蘆絲的老師。找了幾圈后無果,我們只得放棄。回到家里,按照葫蘆絲練習教材,一步步與兒子去吹揣摩、模仿。兒子的水平早已超過我伴讀偷聽來的那點常識了,所以往往是他理解了,吹給我聽,我再對照書去驗證。后來,又從網(wǎng)上下載一些葫蘆絲老師教學的視頻給兒子看,有一些作用,但畢竟不是現(xiàn)場教學,缺乏針對性地指導,學習也就沒什么效果。更主要是兒子的熱情銳減,我們也難有辦法,對他的催促也就日減了。以前,每當疲勞時,聽兒子吹一曲葫蘆絲,還真是一種享受。如今偶爾再聽到兒子撥弄葫蘆絲,吹奏什么《喜洋洋》《紫竹調》《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心中悠悠地泛起陣陣酸意,不禁一嘆。
孩子五年級了,眼看就要六年級,將要面臨小學畢業(yè)升中學,估計再沒有時間供我們去擠壓了。回想這幾年來,陸續(xù)教兒子讀背了《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論語》《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菜根譚》以及幾百首唐詩宋詞等,雖都囫圇吞棗,博聞強記,但畢竟有所收獲。其間,有辛苦也有快樂,有甜蜜也有失誤。看到兒子牙牙學語的可愛,誦讀洋洋千言的自豪;想想自己威逼利誘的“不義”,鞍前馬后的辛勞,幾多感慨,幾多思索。但愿他多年之后,說一句“虧得小時候積累了不少詩詞歌賦”,吾心足矣。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虎門外語學校)